第五则 社员们的日常吃食
生产队时期,社员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口粮,在东圩周边便是稻谷。它的来源,是生产队里分得的口粮和工分粮。因此同一个生产队的人,生活水平基本相当。人们因为都是从“大跃进”大食堂的环境里,过度到了吃食有了自主权的环境里,都觉得生活进步了许多。小日子虽然是“勒紧着裤带”过,基本上没有发生“饿死人”的情况
人们分配口粮国家控制得很严格,一般只能在五百斤之谱。生产队后期因为机械和化肥的使用,土地产量提高了一些,最高也只允许分配六百斤,说这样的标准已经超过“三定”的四百八十三了,多余的要向国家做贡献。其实,很长的时间里,即使不被控制,当时的生产水平,口粮也没有办法多得起来。
一般来说,做农民的饭量都大。这样的粮食标准,无法做到温饱。强壮汉子,一天三餐,每餐都得三大碗饭,每餐没有一斤米不行。长期做重体力活的人,不吃这么多是吃不饱的。同时,还要饲养少量的家禽,有的人家还养着生猪,这些都需要粮食。而人们除了分得的这么一点稻谷外,别的地方没有来源。粮食都很紧张,小日子怎么过呢?成了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现实。
好在已经不是吃大食堂了,这点粮食不再被另外侵占,数量实在;自己有主动权,可以根据情况适度安排。因此,大家都想着办法如何吃饱、吃好,无论如何,也都要将这“掺起来天样高”的日子过下去。
首先,人们必须在十分节约主粮上下功夫,选择可以食用的任何东西做替代。大自然是人类存活的根本保证,圩区有着广泛的野生资源,像莲藕、菱角、饽萁,都是良好的天然食品,甚至可以当做主食。此外,种类繁多的野菜,虽然不能做主食,却是良好的辅食;鱼虾、河蚌也很丰富。这些可以食用的动、植物,逢到上场时都能采得来。此外,按照政策规定,人们分有数量很少的自留地和菜园地,都精心种上了蔬菜、水稻,更是补充口粮不足的重要来源。
由于普天下粮食都很紧张,山区农民总是尽力开垦荒山,种植山芋。可是,也总想多有一点大米主粮。而圩区农民为了节省主粮,又想填饱肚子,便用稻谷换取山芋。每百斤稻谷可以换取三百到五百斤的山芋。这样相互调剂,圩区、山区农民都皆大欢喜,因此,互相对换的情况相当普遍。
因为主粮紧张,人们的“饭”,无法完全用大米。总是将各种可食杂物参合在米中,煮成饭或者粥,有时候竟完全吃着粗杂食物。生产好的生产队社员,每天可以吃上一餐完全的米饭,要是吃上了两餐完全的米饭了,则会感到幸运得很。生产搞得差的,则长期过着“熬粥炼汤”、以粗杂食物为主的日子。
现在有人说,各种野生、粗杂食物营养全面,应该多吃。可是这些东西吃得太多了,许多人都导致了胃病,在后来粮食充足了的很长日子里,还见不得这些东西;一旦见了,就感到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