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浮生略记

小议人名与名人

2021-04-01发布 2768字

小议人名与名人

世界上芸芸众生,每个人都有名字,而众生之中能出名即名字被历代众人所知道的,却寥寥可数。从古至今,生活在世界上的人,数不胜数,所用的名字如果一一道来,大约还没有这样的天文数字的记录。一般人生命结束后,就算他在世时对周边有所影响,不用多久便会被滚滚红尘所湮没,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然而,每个时代都有“名声满天下”的突出人物,这样的人,无论名声是优是劣,都会有文字记录,因此,其影响之深远,能与历史同存。

人的名称只是人与人之间为了分辨清楚而采用的代号,说起来是很有趣味的。

名字是跟着时代变更的,远古人多是一个字的名,如禹、弃、相,后来为了明确个人的特点,加上了说明的字,有的加上了地名,有的加上了排行,如黄帝轩辕,他实际姓姬,黄帝是后人对他的尊称,轩辕是地名,便被称之为“黄帝轩辕”。再后来,为了说明个人祖上是谁,名字前便有了姓;再过了些年代,为了区别个人在这个姓氏中所在的代次,加上了辈分字,于是,一般人都有了三个字的名,即姓、辈次和自己的名。这就是中国人名演变大体的过程。

有的人名字还有时代特征,远古时期比较简单,多为单字,元、明时期,许多人以数字命名,有叫千八十、九十六、斤四十的,解放后有解放、改革、跃进、四清、文革、超超的,简单的一二三,如李老大、张老二、吴老三,或者小大子、小二子、小三子很普遍。

一般来说,人的名字还有许多类别,即除掉原来的名字,还有另外的名,如乳名、学名、官名(号),文人有笔名,和尚有法名,现在网络上,还有网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不过,无论是怎样的名字,大多数人都只能是普通的名字,只能作为自己的代号,难得成为“名人”。要能够成为名人,必须具有相当的条件。人类历史本来是芸芸众生所创造的,而翻开历史书,竟然仿佛历史上只有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公子佳人、文人学者,几乎看不到普通人的情况,好像历史上只有这些人存在似的。其实这些人只是“名人”,在芸芸众生中,其数量是很微小的部分。正因为有在历史上留名的事,许多人都力争要做名人。

事实上,要成为名人,第一要有特殊的事迹,更要具有为之“留名”的墨迹(文章),否则再了不起的人物,也难得成为“历史名人”。

清朝康熙末年到乾隆初年,江苏金坛丹阳地方农家有一位才女,名叫贺双卿(1715~1735年),聪明睿智,因为家贫,幼小的时候,跟着在学馆里的舅舅旁听了三年,学得了作诗作词的技能。由于才思敏捷,所写的诗词,被学者称为“清朝第一女词人;要是李清照见了,也得自叹不如”。

但是,“穷人的才华不值钱”,十八岁的贺双卿嫁了个农夫,做了一个“蛮夫的生活牲畜”,受尽婆婆与蛮夫的虐待。而她又虔诚地恪守“三从四德”,满腔的情思只能向诗词宣泄。她从娘家带来的笔与纸用完了以后,婆家不给添置,她便用灰炭做墨,在芦叶、竹叶、桂叶和破布残片上写,写过以后,也没有保存的想法,只当做垃圾扔掉。眼见得她的才华会被“埋没无闻”了。

有一回,她倒掉的垃圾被当地书生史震林发现,见垃圾中有写着的字迹,便捡起来看看,居然是“字体娟秀,文采斐然”的诗词。于是,史震林仔细查访,找到了这位才女。此后,他们互相赠送诗文,同时,史震林还将她的诗词向自己的朋友介绍。

书生史震林非常喜欢她的诗词,欣赏过后都保存了起来。限于男女大防,他两人的交往,只是书信往来、诗词唱和。

史震林与他的朋友知道了贺双卿的困境后,曾想帮助她解脱。但是贺双卿深受封建礼教束缚,居然说:“田舍郎虽俗,乃能宛转相怜,何忍厌之。此生不愿识书生面矣!”谢绝了文友们的帮助。

贺双卿即使遭遇着严酷的虐待,却还对蛮夫一片真情。在她的诗里,有这样的一首:

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留得护郎轻絮暖,妾心如蜜取嫌君。

细纫麻鞋线几重,采樵明日上西峰。乍寒一夜风偏急,莫向郎吹尽向侬。

书生史震林上京城赶考,考中了举人以后又考中了进士,两年后才回归故里。再寻找贺双卿时,不想她因为患了疟疾,得不到治疗和调理,已经死去,年仅二十岁。

贺双卿邻居有个叫韩西的女人,与她年龄相仿,虽然不识字,俩人却是好朋友。贺双卿在韩西嫁人即将离开时写了《凤凰台上忆吹箫》的词——赠邻女韩西:

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

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

这阕词写出了没有韩西的日子将是多么凄苦。后世评价说:“易安见之,亦当避席。”就是说,要是李清照见了,也得自叹不如。

贺双卿在病危时想念文友史震林,写下了一阕词。在史震林到双卿坟墓前吊念时,韩西将这阕词转交给了他:

终日思君泪空流,长安日远,一夜梦魂几度游。

堪笑辛苦词客,也学村男村女,晨昏焚香三叩首。

求上苍保佑,天边人功名就,早谐鸾俦。

应忘却天涯憔悴,他生未卜,此生已休!

史震林看到了这阕词后更加感动。于是,将双卿赠给的诗词整理出来,并且,写了《西青散记》的文章,将贺双卿的事迹记录了下来。也亏得史震林已经是进士,这才在历史上有了才女贺双卿这个人,并且留下了她的词14阕,诗39首,因此,文坛上才有了“清朝第一女词人;要是李清照见了,也得自叹不如”的评语与地位,也才有了《金坛才女贺双卿》的书籍流行于世。假如贺双卿没有遇到史震林,无疑,文坛上便无法寻到“贺双卿”这颗灿烂的明星了。而且,遇不到的几率比遇到的大得多,贺双卿能成为名人,大约就叫“无巧不成书”!有兴趣的朋友,搜索百度,便可以详细了解她的情况。

贺双卿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上的名人是文字传记留下来的”,任何人没有文字记载,就不会成为历史名人。我们的历史里,为什么都是帝王将相、英雄好汉、公子佳人、文人学者?是因为帝王养着文人,文人便为之立传;英雄好汉、公子佳人因为具有很强的故事概率,有的还具有激励人们意志,鼓励人们良好行为的事迹,文人们觉得应该歌颂,才写了出来;其他方面的名人,也都是依据文字,才流传下来的。纵观现实中的名人,要是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就算是名震一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要多久,便会湮没在滚滚红尘中。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世界上任何事业,都是为基础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而作为的,包括争天夺地,发明创造。只有文字才是记录历史的唯一手段。因此,作为写作者,应该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力争使自己的文字有所价值,才有可能在历史上留名。具体是否能成为名人,那要看什么环境需要什么样的名人了!

其实,历史名人与现实中的人有什么关系?历史留名者对本人有什么益处?这里面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碌碌之辈的我们,只是希望现实中能够和谐一些,顺心一些,也就是说只能顾到眼前,哪里会考虑到历史留名不留名的事?不过,鼓励历史留名,会激励现实中的人在具体的作为中,能够尽可能地“完善”一些,于社会是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