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浮生略记

小议李白的经历与前程

2021-04-02发布 2805字

小议李白的经历与前程

中国自古至今,各方面的名人若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而我对李白却格外钟情。

李白,字太白,出生在公元701年,逝世于762年,享年六十二岁。祖籍在碎叶城(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重镇,位于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也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唐代碎叶城是仿长安城而建的),五岁时随父亲迁徙到了四川绵州(巴西郡)昌隆(后因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他是在这里度过童年的,因此,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后来因为“醉草吓蛮书”,被贺知章称为“仙人下凡”,因此,又被称为“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具有博大的胸怀,渊博的学识,一生以写诗著称。由于喜欢旅游,交友,喝酒,有“斗酒诗百篇”的雅名。还生性豪放,不受拘束,虽然有利用自己的学识治理天下的愿望,却一直没有实现。因此有着怀才不遇的深刻感受,常常想得道成仙,以求超凡脱俗。

李白二十五岁从四川青莲乡出游到了湖北安陆(现属于孝感市)。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

在当时,李白的名声很大。安徽泾县卸职的县令汪伦知道他的名声,写信给他说: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李白得到这封信后,很高兴地赴约,但是没有见到“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者,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也。”李白听了仍然很高兴,与汪伦逗留了几日,乘舟辞别时,汪伦踏歌送行,李白很是感动,写诗赠汪伦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因为这首诗名留千古,泾县桃花潭更因为这首诗成了旅游景点。

李白全家在安徽南陵居住过一段时间(现在的丫山镇铁山村寨角组,村后石崖有刻字,已炸毁),大约并不称心,计划去京城谋求发展。于是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篇: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诗的内容看,当时李白的境遇不仅不理想,或者还被夫人埋怨。心情是“寂寞”的,然而却怀着莫大的志向。因此决心要“到京城谋理想”去,并且确信自己不是庸碌无为的平常人!李白三十岁到了京城长安,经过许多转圜,总算接触到了上层人物。

李白四十二岁那年,由于玉真公主(玄宗同父异母的妹妹)和贺知章(状元,翰林)的交口称赞,唐玄宗(唐明皇)才看到了李白的诗赋,对他十分仰慕,很快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的那天,玄宗降辇(从座位)步出迎接,“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

玄宗问他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为供奉翰林(官职),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然不是记录功勋,却也可以将其行为以文字流传于后世,以当时的盛况,向后人彰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们不胜艳羡,但是,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其实李白在玄宗跟前只是“御用文人”,没有实权。加上皇宫里繁琐的礼节,他哪里能够适应?于是,时间不长,便感到了厌倦。只与贺知章等人结成“酒中人仙”。玄宗呼唤,常常不见。更是因为奉诏“醉草吓蛮书”,令高力士脱靴,杨国忠(杨玉环父亲)磨墨,遭到了他们的嫉恨,极力谗谤于玄宗,玄宗便渐渐地疏远了他。到了李白四十三岁时,便被玄宗 “赐金还乡”,皇帝的“还乡”其实就是不让他再在长安了。在离开长安时,朋友们设宴饯行,李白想想自己的经历,愤慨且激扬,写出了《行路难》三首,从此离开了长安。

李白“醉草吓蛮书”的故事,是明朝冯梦龙根据当时的情景写作的,“既诙谐又神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这里就不赘述了。李白“谪仙人”的雅名,是由此产生的。

李白离开长安后,遍游鲁苏皖浙,所到之处,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诗赋。

李白五十五岁遭遇了“安史之乱”。战乱中,唐玄宗逃到了四川,他的第三子、太子李亨做了皇帝,称肃宗。命令第十六子永王李璘领着重兵驻守江淮。李白因为一直想为朝中做贡献,便乘此机会,到李璘府中做了幕僚。

然而,李璘却想在乱世中夺取皇位。李白因为只是幕僚,不了解其中内情。在李璘率领军队去广陵准备造反时,李白却写了首诗,将李璘比作秦皇、汉武、李世民。他这样写道:

“祖龙巡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李白五十七岁,李璘的造反被镇压了,李白因为这首诗,成了同谋,被钦定杀头。由于他的名声,朝中大将郭子仪说,李白只是幕僚,不可能知情,罪不当杀。于是判了个“充军夜郎(贵州遵义附近)”的罪。在李白六十岁的六月,李亨立太子,大赦政治犯,李白还没有被解送到夜郎,便放了回来,他非常高兴,于是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赋传世。

李白六十一岁,还在谋求为国效劳的机会。但是,他的身体不行了,只好到他的族叔、当涂县县令李阳冰那里生活。六十二岁那年,便在当涂逝世了。

关于李白逝世的说法不少,有说是病死的,有的说是喝酒中自己步入长江的。我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当时的李白内心是很不平静的,所以以酒解闷。当酒喝到酩酊的时候,豪情大发,举着酒盅,唱着自己心中的新诗,毫不犹豫地步入长江里去了。

李白的志向,是要在朝廷做治理天下的大事。可是,他即使到了朝廷,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作为来。他在《行路难》里感叹道:“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卑躬屈膝的意思)王门不称情”,“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用他自己的话说,政途上郁郁不得志。其实,治理天下是政治集团的事,具有浓厚的专业性质,一般人就算有恢弘的才能,没有深厚的政治特长,在这个集团里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李白当然不能例外。但是,从久远的历史影响看,李白却真正做成了“千古名人”的绩效。您看,与李白同时的那么多叱咤风云、为所欲为的政治强人,在历史长河里的广泛影响,哪个能与李白相比?

人的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李白只能做文坛上的巨星,没有办法做到政坛里的“伟人”。因此,我根据他的情况,写了一首关于他的诗。这首诗的题目是《画李白》,词句是:

“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但愿长醉狂歌喉!

长安街上轻漫步,不与明皇共执手;

桃花潭边登舟去,难舍汪伦好朋友。

古来贤圣若繁星,惟有太白光如斗。”

人啊,并不是当了大官就是达到了“了不起”的境界,而是要用自己的学识和行为做出决定自己的前程来。所谓“前程”,应该是在历史上的久远影响。昙花一现的作为,虽然轰轰烈烈于当时,却没有影响后世的可能。历史上影响广泛而且久远的,多是没有做到达官而有真才实学的文人,你看陶渊明、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们做了什么官?而他们的影响比那做大官的人,都还响亮、久远啊!于是,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只有诗文传万古,哪有虚名垂千秋?凡人应做凡人事,莫羡红花耀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