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隋朝风云

第081章 清官廉吏

2019-09-05发布 4619字

隋文帝初有天下,励精思政,妙简良能,出为牧宰(泛指州县长官。州官称牧,县官称宰)。宋元之际的史学家,注释《资治通鉴》的胡三省曾说过:“开皇之治,以赏良吏而成。”

古代官吏,上则效忠于皇帝,下则统治一方百姓,可谓是百姓与皇帝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地方官吏的作风和治绩称为吏治。隋文帝注重整肃吏治,赏罚分明,现举几例为证。

房恭懿,字慎言。父亲房谟,北齐吏部尚书。房恭懿性格深沉,有器量,精于从政。出仕北齐,历任平恩县令、济阴太守,都博得能干的名声。后来,尉迟迥作乱,房恭懿也参与其中,尉迟迥败后,房恭懿赋闲于家。

开皇初,经吏部尚书苏威举荐,房恭懿授新丰县令,政绩为三辅(即京畿之地 )之最。隋文帝听后嘉奖他,赐布匹四百段,恭懿将所得赏赐悉数分给贫穷人。未几,文帝又赐米三百石,恭懿又用来赈济穷人。

当时,雍州诸位县令每月初一朝谒天子,杨坚见到房恭懿,必将其呼至榻前,询问治理百姓的方略。后来,在苏威再度引荐之下,破格提拔房恭懿为泽州司马,因卓越政绩,赐布匹一百段,良马一匹。迁升为德州司马,在职一年多,卢恺进奏称房恭懿政绩为天下之最。

文帝十分惊异,又赐布百段,并对诸州朝集使(各州每年派遣进京报告政绩及财经的使者)说道:“如房恭懿这般一心体念国家,爱护黎民百姓的官吏,此乃上天宗庙佑助大隋,岂是朕寡薄能力可招致也!朕即刻拜他为刺史。不止一州,当今天下皆应以他为模范,卿等应向他学习。”

“臣等遵命!”朝集使们异口同声道。

“房恭懿所在之处,百姓视之如父母。朕若视而不见,不加奖赏,上天宗庙必当责备朕。内外官员宜知朕意。”文帝说道。

于是,下诏曰:“德州司马房恭懿出宰百里,辅佐二籓,善政能官,标映伦伍。班条按部,实允佥属,委以方岳,声实俱美。可使持节海州诸军事、海州刺史。”即任命房恭懿为海州刺史,使持节海州诸军事。”

隋朝还有一名官员有良好的操守,此人乃是河南洛阳人赵轨,其父赵肃,西魏廷尉卿、车骑大将军。宇文泰曾命赵肃撰定法律,他积思累年,遂染心疾而逝。赵轨少年好学,有操行。北周蔡王引荐他为记室,以清苦闻名,升迁为卫州治中。

杨坚受禅称帝后,赵轨转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别驾,是辅佐齐州刺史处理政务的佐官,有能干之名,为官清正廉洁,不谋取私利,且律己甚严,在细微之处更加彰显。东边邻居院子中有一棵桑树,春天桑树上结满了桑椹,树枝伸向赵轨家,桑葚成熟后紫红诱人,有些桑葚落入赵轨家的院子里。赵轨让仆人把桑椹一一捡拾起来,如数奉还给东邻,还告诫诸子道:“吾并非借此谋求虚名,只是非自己劳动所得之物,不愿侵占而已。汝等宜以此为诫。”这就是著名的《赵轨还椹》的故事。

赵轨在齐州四年,勤政为民,考核政绩连续最佳。他不置家产,修身自励,为人称道,深受百姓爱戴。持节使者郃阳公梁子恭上奏朝廷,隋文帝嘉奖他,赐布帛三百段,米三百石,征召赵轨入朝为官。

在赵轨进京赴任的路上,齐州父老乡亲夹道相送,送别者挥洒涕泪向他道别,一位长者捧着水杯说道:“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与百姓水火无交。如今别驾离开齐州,不敢以一壶酒相送。公清廉若水,请饮一杯清水,算是我等为别驾献上饯行。”

赵轨谢过老人,双手接过那杯清水,仰头一饮而尽,然后拜谢辞别父老乡亲而且。水,无色无味,清澈透明,在传统文化里却被赋予道德品格的内涵。《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百姓心中,水是至清至廉的象征。赵轨的清廉若水,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

既至京师,隋文帝下诏令赵轨与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深受朝廷器重。此时,杨坚第五弟、卫王杨爽为原州(今宁夏固原)总管,隋文帝担心杨爽年少气盛,经验不足,由于赵轨做官声名远播,特意授他为原州总管司马,襄助卫王处理政务。

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也是严格约束。一次,赵轨率领部下出行,马不停蹄,日夜赶路。到了夜晚,视线昏暗,几位随从没有看管好马匹,马误入农田,踏坏了庄稼。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天明后找见农田主人,赔偿了钱财后才启程离去。原州百姓官吏听闻此事非常感动,无不相约见贤思齐,注意矫正不良作风和操行,吏风民风为之一新。

其后数年,赵轨升迁为硖州(今湖北宜昌)刺史,安抚各族百姓,积极为民谋利,甚有恩惠。不久,调任寿州(今安徽寿县)总管长史。

寿州的芍陂先前有五门堰,相传为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引淠入白芍亭东成湖,可灌田万顷,到了隋朝年久失修,几近荒芜废弃。

于是,赵轨鼓励督促百姓和官吏,亲自率领官民对其进行维修疏浚,又新开三十六门围堰,大大增强了灌溉能力,可灌溉田地五千余顷,周围的百姓受益无穷。

赵轨为官期满,告老还乡,卒于家,时年六十二岁。其子赵弘安、赵弘智受家风熏陶,皆知名于后世。

赵轨的清廉事迹不仅载入史册,被历史传颂,而且衍生出“ 水火无交”、“杯水之饯”等成语典故,流传于华夏大地。

隋朝历史上还有个阉人大臣,亦留名于青史,此人名叫樊叔略,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与人密谋振兴朝纲之计,为高氏所诛,家人连坐,樊叔略时为幼童,身受腐刑,发配到宫廷做奴仆。

樊叔略成人后身长九尺,志向气度不凡,颇为高氏所忌惮。他内心惶恐不安,遂逃奔关西。西魏权臣宇文泰一见之下就格外赏识他,引置左右。不久,授都督之职,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后,引荐樊叔略为中尉。樊叔略多计数,通晓时事,宇文护逐渐信任他并委以重任,兼督察朝廷内外政务,累次升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引荐樊叔略为园苑监。此时,宇文宪素有吞并关东之志,樊叔略趁机数次进献用兵之策,宇文宪甚感惊奇。

北周建德五年,樊叔略追随周武帝讨伐北齐,他率领精锐,每战均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拜为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以英明果断著称。

周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因为樊叔略有巧思,拜位营构监,宫室规模形式,皆樊叔略所定。尚未建成,宣帝驾崩而停工。

尉迟迥叛乱时,杨坚令樊叔略镇守大梁(今河南开封)。尉迟迥部将宇文威前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杨坚受禅后,樊叔略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汴州任职数年,甚有声誉。

邺都原为北齐京师,还是尉迟迥作乱的大本营,此地民风不淳,风俗轻薄,号称最难教化,朝廷认为樊叔略以治绩著称,升迁他为相州刺史,政绩为当时第一。隋文帝降玺书褒奖他,赐布帛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交口称赞道:“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这清乡公和樊安定都是樊叔略的别称。

朝廷征拜樊叔略为司农卿,相州官吏庶人莫不流涕,相约立碑歌颂其德政。自从樊叔略为司农,凡有关农耕种植之事,他另外做出条例制度,皆出人意表。朝廷有迟疑不决的时候,或公卿未能决断的时候,樊叔略总是为他们评理。

樊叔略虽无学术,说话做事却能有所依据,且见解独特,暗中与事理相合。因此,深受皇帝信任,宰相高颎、杨素亦以礼相待,他虽为司农,往往参与九卿管理的政事。

由于樊叔略不能娶妻生子,又无什么嗜好享受,却是个贪吃的老饕,在对待“吃”的方面,颇为豪华奢侈,每顿饭必定方丈盈前(指吃饭时食物摆满一丈见方的地方),备齐各种山珍海味。

开皇十四年(594年),樊叔略随驾东巡祭祀泰山,行至洛阳,隋文帝令他审查囚徒。一番忙碌之后,他写好奏章准备上奏,早晨起来,骑马至监狱门口,竟从马上滚落,突然暴逝,时年五十九岁。杨坚哀痛惋惜良久,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周隋年间还出了“一代良牧”之称的著名官吏,这人复姓公孙,名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也。其容貌魁梧,年少好学,博涉经史。早在北魏年间,朝廷察孝廉,公孙景茂应试甲科,成为襄城王元旭的长史,兼行参军,又升迁为太常博士,掌管祭祀礼乐,对祭祀礼乐多有改革,时人称之为“书库”。后来在北齐历任高唐县令、大理正,俱有能干之名。北齐灭国后,周武帝闻其名而召见,一番交谈后十分器重他,授济北太守,后因母丧去职。

开皇初年,隋文帝下诏征召公孙景茂入朝,询问为政之道,拜为汝南太守。后来隋文帝下诏废郡,公孙景茂转任曹州司马。在职数年,以老病为由乞求告老还乡,杨坚下优诏不许。俄而,升迁为息州刺史,法令清明,善于抚恤百姓,以德政感化州民。

彼时正值平陈之役,伐陈大军沿路南下,途径息州境内。这数十万大军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兵士们苦不堪言。其中无数士兵染病,或散落于途,或呻吟于道,重者竟倒毙于野。公孙景茂目睹此状,深感悲哀凄切,遂撤减自己的俸禄,派人熬煮稀饭汤药,赈济伤兵,数千名士兵因为公孙景茂才免于一死。隋文帝听说后下诏嘉奖,并将此事迹宣告天下。

开皇十五年(595年),隋文帝巡幸洛阳,公孙景茂前往谒见,杨坚命他升殿而坐,见他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便问其年龄:“卿春秋几何?”

“托陛下洪福,臣已虚度七十七年光阴。”公孙景茂如实以对道。

“廉颇老矣!”杨坚哀叹其年老,嗟叹久之。

“吕望(姜子牙)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公孙景茂再拜道,以示自己壮心不已。

隋文帝见公孙景茂以吕望自许,又将自己比作周文王,内心甚悦,赐布帛三百段,下诏曰:“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校,独为称首,宜升戎秩,兼进籓条。可拜上仪同三司,伊州刺史。”

公孙景茂担任伊州刺史的第二年,因疾病征召入朝,伊州吏人号泣于道。待疾病痊愈,再度乞求告老还乡,文帝又不许,转任道州刺史。他拿出全部俸禄买来牛犊、鸡、猪等禽畜,分送给州里孤寡老弱无法自谋生计的人。

虽然年事已高,公孙景茂仍然喜欢单独骑马外出巡视,深入到各家各户,查看百姓的生产生活。见到善于料理家产、操持家务的人家,就在集会时当众褒扬称赞他们;遇到有过失罪恶的人,则随即加以训导,以善化恶,劝他们悔过自新,而不公诸于众。

在他的仁德感化下,人人行仁义、讲敬让,大家相互帮助,互通有无,男子相助耕耘,妇人一起纺织。有的大村庄多达数百户人家,却如一家人似的共同过日子,颇有“世外桃源”的画风。其后,凡是公孙景茂请事述职,隋文帝都优先诏见。

隋文帝后期的仁寿年间,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公孙景茂精力不衰,还京后上奏朝廷。于是,杨坚拜公孙景茂为淄州刺史,赐以马车,便道之官(指拜官或受命后不必入朝谢恩,直接赴任。)。

公孙景茂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隋炀帝大业初年(605年),卒于官任,享年八十七岁。谥曰“康”。其死讯传开,诸州人吏前去奔丧者达数千人,有人未赶上殡葬,只得望其坟而恸哭,在野外祭奠后方才离去,以此可以窥见公孙景茂为官为人之德。

古语云:“善为水者,引之使平,善化人者,抚之使静。”水平则无损于堤防,人静则不犯于宪章。”正如《隋书》所言:“古之善牧人者,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随其所便而处之,因其所欲而与之,从其所好而劝之。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

【小剧场之一】

这就是著名的《赵轨还椹》的故事。

东邻:“得了吧你!熟透了落在地上沾满泥土的桑葚,这还怎么吃呀?”

赵轨:“洗洗就能吃啦!好东西千万不可辜负。”

【小剧场之二】

“廉颇老矣!”杨坚哀叹其年老,嗟叹久之。

“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公孙景茂再拜道,以示自己壮心不已,其内心独白道,“虽然我曾多次奏请告老还乡,其实根本就不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