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时期,南北两地长期分裂,南朝与北朝战火不断,均欲一统华夏,荡平四海。此外,南人与北人的朝廷时常互相嘲弄,其中,尤以嘲弄来使为主要手段。
隋朝开国不久,陈朝就与之开战,尽管如此,两国之间依然每年互派使者,从未间断。
开皇元年,陈国有“一代文宗”之誉的徐陵出使隋朝。徐陵时年七十五岁,隋朝有一官员问他:“徐公春秋几何?”
“小于如来五岁,大于孔子二年。”徐陵应声答道,他虽年事已高,却耳聪目明,机警辩捷。众人皆笑,心生敬佩。
这徐陵,字孝穆,祖父徐超之,任南齐郁林太守、南梁员外散骑常侍。父亲徐摛,任南梁戎昭将军、太子左卫率。母亲臧氏,曾梦见五色云化而为凤,落在她的左肩上,不久,诞下徐陵。当时,有一位宝志上人,世人称其有道,徐陵年仅数岁,家人带着他拜访宝志上人,宝志上人手摩其顶,感叹道:“此子乃天上石麒麟也。”
另一位高人,光宅惠云法师常赞叹徐陵少年聪慧,称他是“当世颜回”。徐陵八岁能写文章,十二岁通晓《庄子》、《老子》义。既长,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
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徐陵与庾信同任太子萧纲的东宫学士,常出入宫廷,为当时宫体诗人,且二人齐名,并称“徐庾”。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四十二岁的徐陵为兼通直散骑常侍,奉命出使北朝东魏,东魏人为他安排行馆,并设宴为他洗尘接风。
时值初夏,气候微热,加上徐陵是南方人,东魏主客魏收嘲笑道:“今日之热,当是徐常侍带来的。”
“昔日王肃至此,为魏国始制礼仪;今我来聘,使卿复知寒暑。”徐陵立即答道。魏收大为惭愧,无言以答,再也不敢轻视他了。
自陈朝创业以来,徐陵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太子少傅等职,文檄、军书及禅授诏策,皆徐陵所制,为一代文宗。凡国家有大手笔,皆为徐陵草拟。其文多有新意,每一文出手,好事者已传写成诵。
徐陵编纂《玉台新咏》十卷,在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部诗歌总集,收录东周至南梁诗凡七百六十九篇,《陌上桑》、《孔雀东南飞》、《上山采蘼芜》等赖以存传,班婕妤﹑鲍令晖﹑刘令娴等女作家的作品,也赖此书得以保存和流传。
话说此时,隋文帝因徐陵才思敏捷,能言善辩,隋朝无人应酬答对,杨坚深以为耻,乃问朝臣:“谁可酬对陈国使者?”
“臣听闻卢子行才学兼著,聪爽俊辩,可令其应对使者。”有人举荐卢思道。
隋文帝闻之甚喜,立即传召卢思道,令他应对南朝使者徐陵。朝臣与卢思道一起见徐陵,徐陵遥见卢思道,当属他年纪最小,就说道:“此公甚小。”
“徐公乃小臣,不劳长者。”卢思道遥远地应答道。须臾,二人坐定。
“姬周之初,迁殷商之顽民于洛邑(今河南洛阳),今之存者,并是顽民之后人也。”徐陵对卢思道说道,此语将嘲讽北人为顽民后人。
“昔日永嘉南渡,顽民后人尽居江南,今之存者,唯君一人。”卢思道应声笑答道。众人皆大笑,徐陵遂无言以对。
这卢思道,字子行,小字释奴,出身北方高门大姓范阳卢氏。祖父卢阳乌,北魏秘书监。父亲卢道亮,隐居不仕。卢思道聪爽俊辩,洒脱不羁,年轻时师事“北朝三才”之一的邢劭,数年之间,才学兼著,出仕于北齐。
北齐文宣帝高洋驾崩,当朝文士各作挽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魏收、阳休之、祖孝徵等人不过得一二首,唯卢思道独得八首,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
然而,卢思道不持操行,好轻侮人,又屡犯官场忌讳,漏泄机密事,多被人谴责羞辱。后因擅用库钱,免官归于家。曾于蓟北怅然感慨,创作五言诗表示心意,人以为其诗工巧。数年后,复出仕做官。
卢思道曾与庾知礼一起作诗。庾知礼先成,而卢思道未就。庾知礼戏言道:“卢诗何太春日?”此语用的是歇后语,指“迟迟”,源于《诗经•豳(bīn)风•七月》:“春日迟迟”。
“你自许编草苫疾,嫌他人织锦迟。”卢思道答道。此言将庾知礼写诗比作“编草苫”,而将自己写诗比作“织锦”,可见其自负。
后来,周武帝平齐,将卢思道留任朝中,授仪同三司,与同辈阳休之等数人作《听蝉鸣篇》,卢思道所为,词意清切,为时人所重。大诗人庾信遍览诸同作者,唯独赞叹卢思道之作。
卢思道初次离开武阳(今河北大名),入京城长安,内史上士李德林向他作揖致礼。卢思道却对人抱怨道:“李德林在齐朝时,经常拜我。今日我做了高官,假如他还要拜,仍应跪地而拜。”
一日,卢思道在西门外烈日下站立很久,李德林关切地问道:“何不去树荫下乘凉?”
“热则热矣,决不能林下站立。”卢思道却如此回答。此句是双关语,一指树林下,一则暗喻李德林之下。
未几,卢思道以母疾还乡,遇同郡祖英伯、宋护等人举兵作乱,卢思道亦有参与。周武帝遣柱国宇文神举讨平叛乱,卢思道按律当诛。宇文神举素闻其名,派人带他出来,令他作露布,即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告捷文书等。卢思道援笔立成,文无加点,宇文神举嘉奖并宽宥其罪,任掌教上士。
杨坚做丞相时,卢思道升迁武阳太守,并非其所好,就作《孤鸿赋》以寄托感情,并以清高自居。不久,杨坚以隋代周,卢思道自恃才高,反遭欺蔑,因此仕途阻塞,屈居下位。既而,又著《劳生论》,指责当时朝政,遂被疏远。
此番,卢思道应对陈朝侍者徐陵,出尽风头,再次被隋文帝赏识。
卢思道诗作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他还著有《周齐兴亡论》等史论,其中周武帝、周宣帝,悉有恶声;北齐高祖高欢等人,全无善誉。
一次,卢思道拜谒东宫太子杨勇,杨勇问他:“《周齐兴亡论》,是卿所作吗?”
“是。”卢思道答道。
“为卿君主,不亦难乎?”因卢思道将北周、北齐帝王说得一无是处,杨勇故意如此发问。
“……”卢思道竟无话可说。
杨坚受周禅之初,与陈国邻好甚笃,每当捕获陈国间谍,皆命人给其衣马,以礼遣送回国,而陈宣帝陈顼仍然不禁止侵掠隋朝边境。故而,隋文帝大举兴兵,以攻打陈国。
不久,陈宣帝驾崩。开皇二年,正月十三日,陈朝最后一位皇帝,即陈后主陈叔宝即位。当月二十四日,陈朝遣使向隋文帝求和,归还去年夺取的胡墅城。
一月之后,隋文帝命高颎等人班师回朝,撤回伐陈大军。此时,隋朝北边的突厥一直秣兵历马,蠢蠢欲动,隋文帝不愿腹背受敌,才不得已下令从隋陈边境撤军,以集中兵力,应对突厥寇边。
六月甲申(十二日),隋文帝派遣使者至陈国为陈宣帝吊唁,有意向陈朝示好,以修两国之礼。
卢思道奉诏出使陈国,陈后主敕令沿途诸处官员,不得与卢思道交谈,使他失去讥讽别人的机会。卢思道等人渡过长江,途经一寺院,诸僧为卢思道设斋饭,亦不敢有言,但供应饮食而已。
见僧人们皆有口不敢言,卢思道便索要益智汤。这益智是一种中草药,从字意理解,服之有益于智慧。
一会儿工夫,僧人端来益智汤,用手比划着劝卢思道品尝,卢思道却讥笑道:“法师久服无效,何劳以此劝人?”
僧人遭卢思道取笑,违背皇帝敕令,且惭且惧。
卢思道手执国家信物,来到陈国皇宫。陈后主见到他,便借用《观世音经》戏弄称:“是何商人?赍持重宝?”此语在嘲讽卢思道为商人。
“忽遇恶风,遂漂堕罗刹鬼国。”卢思道以《观世音经》中的话应声答道,这里比喻陈国为罗刹鬼国。陈后主大为惭愧,遂无言以对。
且说卢思道等隋朝使者为陈宣帝吊丧,携带了隋文帝的亲笔国书,在国书末尾,杨坚以敌国之礼,署名为“杨坚顿首”。
这种国书写法,言辞非常客气。南北朝时期,南朝、北朝国家相匹敌,这也是两国君主惯用的写法。此时,隋朝疆土大于陈朝,兵力亦强于陈朝。若陈后主是明君,或是厚道的君主,总该礼尚往来,心照不宣地以同样客气的方式回书。
然而,陈后主既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还十分不厚道。他妄自尊大,答书益发骄横,书信末尾称:“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
无礼之处,不在于“彼”、“此”的对举,南北朝时常用“彼此”来区分两国。无礼之处在于“统内如宜”与““宇宙清泰”之间的境界落差。“统内”所指的疆域,远不如“宇宙”来得辽阔,“如宜”的治绩,也远不及政治“清泰”。
故而,隋文帝读信后相当不悦,让内侍展开书信,遍示群臣。
“主辱臣死,请陛下再次出兵伐陈,以雪今日之耻。”上柱国、清河公杨素率先跪拜叩头,哀声请求道。
“臣愿领兵,讨伐陈国。”贺若弼自告奋勇道。其余臣子亦纷纷请求征讨陈国。
“陈国新君继位,礼不伐丧。我大隋应以德报怨,不可以牙还牙。”杨坚反而笑着安慰群臣。不久,隋文帝还发布敕令,大意是说大隋与陈国睦邻友好,不再招降纳叛,拒绝陈国将领投诚。
陈后主徒逞笔墨之快,隋文帝依然卑辞厚礼,表达诚意。如此一来,陈后主更加沾沾自喜,麻痹大意。陈叔宝乃是一介文人天子,本就无心国事,更不愿两国交兵,又依恃长江天险,自以为安然无虞,只想着过他那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好日子。
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二月癸酉(初五),陈朝遣兼散骑常侍贺彻、兼通直散骑常侍萧褒出使隋朝。
隋文帝令卢昌衡接待陈使。卢昌衡乃卢思道堂兄,字子均。父亲卢道虔,东魏尚书仆射。卢昌衡小字龙子,风神淡雅,容止可法,博涉经史,工于草书、行书。堂弟卢思道,小字释奴,宗族俱称二人少年英俊,故幽州人称赞道:“卢家千里,释奴、龙子。”
北齐受禅,卢昌衡历任平恩令、太子舍人。不久为仆射祖孝徵所举荐,升迁尚书金部郎。祖孝徵常说:“吾用卢子均为尚书郎,自谓无愧幽州矣。”
周武帝平齐,授司玉中士,与大宗伯斛斯征修礼令。隋文帝开皇初,卢昌衡拜尚书祠部侍郎。杨坚曾召集群臣,令自陈功绩,人皆争相邀功,卢昌衡独无所言,左仆射高颎深感惊异。
未几,出任徐州总管长史,甚有能干之名。吏部尚书苏威评价道:“德为人表,行为士则。”论者以为美谈。
卢昌衡曾行至浚仪(今河南开封),所乘之马被牛抵触,马因此而死。牛主人急忙上前谢罪,请求照价赔偿。
“六畜相触,自关常理,此岂是人情也,君为何谢罪?”卢昌衡如此安慰道,并拒而不受。他生性宽厚,不爱计较,皆如此类,与卢思道性格迥异。
四月己丑(二十二日),陈朝郢州(今湖北武昌)城主张子讥派遣使节请求归降隋朝,隋文帝正专心对付北边突厥来犯,而与陈朝和好,便拒绝张子讥的请降。
两日后,隋文帝遣兼散骑常侍薛舒、兼通直散骑常侍王劭出使陈国。
十一月庚辰,陈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来聘。此前,陈叔宝听闻隋主杨坚相貌奇特,异于世人,欲知其相貌,令袁彦画杨坚像而归。
袁彦奉命出使回国,将隋主杨坚的画像进献给陈后主。不料,陈叔宝打开画轴一看,竟大惊失色道:“朕不欲见此人,快将此画像拿走!”
关于隋文帝的相貌,可参见唐代画师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他笔下的杨坚,身材修长、高额长脸,表面看似平和,心中却有计谋,且多猜忌,深沉严毅,令人望而生畏。
闰十二月乙卯(二十二日),隋朝遣兼散骑常侍曹令则、通直散骑常侍魏澹出使陈国。
这魏澹,乃北齐大司农卿魏季景之子。出使回国后,转任太子舍人,太子杨勇深礼遇之,屡加厚赏,令他注解《庾信集》,又撰写《笑苑》、《词林集》,世称其博物。数年后,升迁著作郎,仍为太子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