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三农今昔

第十六则 土墼墙草房(1)

2021-07-04发布 1131字

第十六则 土墼墙草房(1)

人们住着低矮的草茎壁的草房,其实是很受罪的,稍微有点条件的话,总想改造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出现了土墼(基)墙的草房。土墼墙的草房与草茎壁的草房比较,不仅美观,而且可以高大,住在里面舒适多了。

所谓的“土墼”,就是泥巴做的、具有固定形状的土块。它不同于普通土块之处,是有一定的规格,风干后,可以用来做建筑。这种土块只要不被水长期浸泡,能够起到“砖”的作用。

土墼这东西,农民们很早就有制造的了。只不过是将泥巴做成烂泥后,用木头盒子做磨具,将烂泥铸成一定规格的土块,待干透了后做室内建筑用,比如砌内室分隔的墙,砌灶等。因为它的质地比较疏松,见了水融化很快,不能做外墙材料使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人们发现,水稻收割过后板田里的泥土,因为长期浸泡着水,具有较高的韧性,还有密密麻麻的的稻根互相拉扯着,耕作层的整体性很好。它的土块,少许浸点水(只要不是长时间地泡在水里),是不容易融化的。于是,便在收割过后的稻子板田里,用耕牛拖着石滚在里面碾压。有点湿润的田土,因为牛脚的践踏与石滚的碾压,土层更加板结、更具有粘结性。这样的泥土制成有规格的块状“土墼”,便是人们建房用以砌墙的材料。当时,人们还设置了比较深的屋檐保护着,土墼墙的草房开始普及。

草茎壁的草房,因为受烂泥和草茎的限制,墙无法做到理想的高度,而且,屋檐四周必须做得一样高,因此,只好做成“两头挂落”的式样,房檐一般不高于两米,滴水只能在一米五之谱。而土墼墙的房子,因为土墼是砖状固形物,墙可以砌成理想的高度,房子模式可以做成“硬山”,屋檐高了起来;虽然还是盖的稻草,却比草茎壁的草房高大了许多。人们居住这样的房子,很有一些年代,因此,应该将这种房子,列为农民的第三代住房。

为了保证砌墙用的土墼质量,在碾压板田时,要求碾得平整,使泥土更加密致。具体标准是,准备做土墼的泥土表面,不能有坼缝,每平方市尺的面积里,应该有五个以上的牛脚印迹。

一般情况,土墼的规格是:长九寸,宽五寸,厚四寸之谱。当然,根据需要,是可以制成所需要的其他规格的。

这种土墼,是人工用大铲锹“切”出来的,所以制作它时叫做“切土墼”。具体做法是:至少有四个人才能动手。首先用划刀(形似耙齿,安装在木制架子上)在碾压过的平整土地上划一条切开泥土的“线”,再用大铲锹,由三人拉着,一人掌握着锹柄,清理出第一道“路道”来,再用划刀划出土墼的横度切口,而后用断刀“断”出土墼所需要的长度,最后用铲锹铲出一块一块的土墼来。

切土墼一般都选择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那时候的天气晴朗少雨。待切好的土墼放在田里有点干燥时,便集中堆码起来,顶端盖上草,以免太阳直接暴晒,或者被大雨淋注。待干得差不多以后,就可以用它砌墙了。

(本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