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银行风暴

第三十三章 前度刘郎(二)

2020-02-15发布 2203字

高昶旭知道,他说的这一番话,从事实上看,是精准的;从分析上看,是符合逻辑的;从结论上看,也是准确的。所以,高昶旭是有充分信心的。

而周培英打上门来,质问,问罪,虽然表面上看气势汹汹,但经过高昶旭一连串的发问,周培英,却显得理屈词穷。反而成了色厉内荏的最好诠释。

周培英的表现,也使高昶旭感到奇怪。作为企业的最高领导人,决策人,周培英对企业的经营情况,特别是那些常用数据,周培英反而比高昶旭更加生疏,有些数据,甚至并不知道!

周培英,面对咄咄逼人的,高昶旭的提问,无力为自己辩护,只能是,说着一些,空话和官话。他说,“在控制信贷规模的情况下,营业部,还为我们企业,增加了贷款。对于这一点,我本人当然表示感谢。”

“但我要说的是,我们企业,现在还需要更多的贷款,希望,营业部继续加以支持。这一条还请高总经理多多理解。”

高昶旭说,“你希望增加贷款,我个人,表示充分理解,但是,我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却是,必须回答的。在这里,我不是要跟你,非要分出一个高低来,而是,我提的那些问题,关系到你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我提到企业要练内功,提高贷款的使用效率,那是针对所有有信贷关系的企业讲的。具体到你们的企业,我觉得,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因为根据我的测算,你们企业对贷款的使用效率,不要跟社会上的平均效率相比较,只给你们企业自己的以前贷款使用效率比,现在都是下降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银行的行长,你是营业部的总经理,你可以换位思考一下,你还能不能继续为这家企业提供贷款呢?”

“所以,我认为,你们企业现在的问题,不是继续增加贷款的问题,而是,首先要找到贷款增加,效益下降的原因所在。”

“只有这个问题搞清楚了,企业才可以对症下药,提高经营效益。在经营效益提高的情况下,银行,才可以考虑,也才有可能,给你们企业增加贷款。”

“控制信贷规模,是大政策。在大政策之下,银行,也会尽自己的努力,保证或者是支持企业正常的生产需要。控制信贷规模,不是要把企业困死,而是要利用信贷杠杆,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信贷结构。”

到现在为止,周培英,已经没有了刚来时候的气势汹汹的气势,他像被打败了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他可能,也为自己的莽撞感到后悔。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业务比他熟练的高昶旭,面对情况知根知底的高昶旭,他作为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却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要么是一无所知,要么是知之不详,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贸然地打上门来,质问高昶旭也好,兴师问罪也好,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而把自己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不过,高昶旭也觉察到,自己的咄咄逼人。当然也看到了,周培英的尴尬和无奈,看到了,周培英的底气缺乏。因为,周培英在回答问题的时候,王顾左右而言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高昶旭的提问,而是,把话题又引向他的企业需要新的贷款。

到了这个时候,高昶旭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作为企业家的周培英,对于经营企业,一问三不知,说明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企业经营上。

不可否认,像周培英这样的企业家,能无中生有,从小到大,把自己的电解铜厂,经营得风生水起,那也是有缘由的。

作为第一代的企业家,民营企业家,高昶旭,很佩服他们,过人的胆识。虽然不能说,周培英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他肯定,是第一代吃螃蟹的人。

虽然,在创业之初,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民营企业的所谓原罪。但是,能在当时乘势崛起,没有过人的眼光和胆识,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在当时的经营环境之下,能把企业做起来,做大,能支撑到现在,那他也是经历了各种考验,可以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的。如果他没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市场眼光,他也是做不到这点的。

只是,做好做大之后,不仅有了经济地位,而且,也凭借自己的经济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说起来,古人说,一心不能二用,尽管有很多人以为自己可以做到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几用,比如,三国中的庞统。但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真的是不能一心二用的。

一个人,如果想真正把企业做好做大,那就得老老实实地,当好自己的企业家的角色。如果,既想做好企业,又想搞政治,那势必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真正是,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所以,高昶旭,对于电解铜厂,贷款和效益没有同步增加的原因,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就是,作为企业家的周培英,没有把自己的主要经历,放在自己企业的经营上。

于是,高昶旭就问道,“你对企业的一些基本数据,不是非常熟悉,是不是你现在,有一个团队在替你经营呢?”

周培英涨红了脸。“现在,企业的经营,各方面都比较正常,我在社会上的事情比较多。企业的经营,主要由他们负责。当然,在重大问题上,还是要我点头的。”

周培英这样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底气,他是有点儿心虚。高昶旭,刚才一连串的提问,非常尖锐,也非常直接,但是作为企业家,周培英也知道,高昶旭的问题,都问到要害上了。

他自己之所以不能张口就来,给予回答,他自己知道,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确实是放松了对企业的管理和关注。厂子的有关部门,也按时按点,给他上报企业经营的各种报表。

但是,这些报表并不是直接送到他手上,而是,送到他办公室。只是,他很少到办公室去办公,所以,那些报表,就整整齐齐地躺在他的案头。

所以,在面对高昶旭提问的时候,他无言以答。他不禁后悔,自己一段时间以来,疏于研究企业的报表,疏于研究企业的经营。以至于,高昶旭都发现了的问题,他自己浑然不觉,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