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隋朝风云

第102章 残阳欲坠

2019-09-21发布 4919字

中国史学界有“隋初四贵”之说,这四人为隋朝开国和平定四方立下不朽功勋,又称隋朝开国四贵,分别是高颎、虞庆则、杨雄、苏威。其中两文两武,文则高颎、苏威,武是虞庆则、杨雄。

杨坚本是北周权臣,阴谋篡位称帝,故而一直猜忌并提防大臣,对于自己亲手提拔的臣子尤甚,比如“隋初四贵”这四个人。

“四贵”之中,宰相高颎功勋卓著,威望最高,朝臣莫与之比。然而,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大起大落,开皇十九年,高颎被隋文帝免去一切官职和爵位,成为一介平民,其经过作者已有详述。

虞庆则,本姓鱼,为隋朝经略突厥立下汗马功劳。开皇九年,隋朝平陈之后,驾临晋王府邸,置酒大会群臣。虞庆则为隋文帝祝酒,君臣极欢。杨坚对群臣说道:“饮此酒,愿朕与诸公及子孙常如今日,世代永守富贵!”虞庆则转任右卫大将军,不久改为右武侯大将军。

开皇十二年(592年),隋文帝命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彻查苏威朋党一案,所指控诸事皆属实,文帝大怒。七月乙巳,苏威被免官,仅以开府身份回府。至此,开皇之初的朝中“四贵”不复存在。

开皇十七年,岭南人李贤占据本州举兵造反,隋文帝商议欲出兵讨伐。有几位将领请求前往,隋文帝皆不许,唯独对虞庆则道说:“卿位居宰相,爵位乃上公,国家有贼人作乱,却无出行之意,这是为何?”

“臣世受国恩,岂敢贪生畏死?愿以身许国,誓死行阵!”虞庆则诚惶诚恐,连忙拜谢请罪。于是,隋文帝派他出征,为桂州道行军总管,率兵征讨李贤。

虞庆则任命内弟(即小舅子)赵什柱为随府长史。这赵什柱曾与虞庆则的爱妾私通,唯恐事发,姐夫虞庆则定饶不了自己。于是,赵什柱四处散布流言称:“虞庆则不欲出征,恐劳而无功。”流言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隋文帝耳中。

按惯例,朝臣出征,皇帝皆设宴送别,赏赐礼物后再出发。而虞庆则南征前,向隋文帝辞行,文帝面色不悦,虞庆则不明所以,便怏怏不乐,颇不得志。

平定李贤之乱后,虞庆则班师回朝,行至潭州临桂镇,观察眺望山川形势后,感叹道:“此地确实险固,易守难攻,若粮食充足,且守将得力,则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赵什柱内心暗喜,却表面平静地说道:“姐夫此番南征,陛下似乎并不高兴。是否派我先回京城,借机打探陛下的喜怒,到时候姐夫再回京也不迟。”

虞庆则信以为真,派赵什柱疾驰入京奏事,观察皇帝脸色。但是,赵什柱至京城面圣,却诬告虞庆则谋反。隋文帝派人察验,果然与赵什柱所言一致:虞庆则曾当众讲过那番话,且一直滞留不前。

于是,虞庆则以谋反罪伏诛。隋文帝拜赵什柱为柱国。

隋文帝听风便是雨,听信赵什柱的谗言,上了他的当,冤杀有功之臣。其实,这个案子并不复杂,深入彻查就能水落石出。可是,隋文帝并不给虞庆则澄清污名的机会,一听谣言就杀人,说到底还是猜忌心在作祟。

另一位杨雄,初名杨惠,乃隋朝宗室,杨坚族子。杨雄美姿仪,有器度,雍容闲雅,举止有度。隋文帝受禅,杨雄为左卫将军,左卫将军兼任宗正卿,不久升任右卫大将军,参预朝政。五月初十,隋文帝进封杨雄为广平王,食邑五千户,另封一子为邗公。杨雄请求封弟弟杨士贵为邗公,朝廷许之。

开皇三年,有人上奏高颎结党营私,隋文帝在朝堂上询问杨雄:“可有此事?”

“臣忝卫宫廷,朝夕在君臣左右,若有朋党,怎会不知!陛下圣明睿哲,万机亲览,高颎用心公平,奉法行事。此乃爱憎之理,惟愿陛下察之。”杨雄对答道。

隋文帝深以为然,并安慰高颎道:“独孤公犹如明镜,每被磨莹,皎然益明。”

杨雄以族子身份手握重兵,掌握禁卫大权,显贵受宠,冠绝一时。他公心为国,为人宽容,礼贤下士,朝野倾瞩,威信日增。然而,隋文帝厌恶杨雄得众人之心,加上久典禁军,因而暗中猜忌他,不欲其执掌兵马。

开皇九年,八月壬戌(初二),隋文帝下册书,拜杨雄为司空。外示优崇,实夺其兵权。杨雄无实际职务,干脆闭门不出,并谢绝宾客,以免招致杀身之祸。不久,改封为清漳王。

仁寿初年(601年),隋文帝念及杨雄,说道:“清漳王之名号,与杨雄声望不符。”命职方进献地图,杨坚指着安德郡以示群臣道:“此名号,足可与其名德相称。”于是,又改封杨雄为安德王。

“四贵”最后一位苏威,字无畏,颇有才能,隋初历任要职,力主减轻赋役,主持修订宪章法典,与高颎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

开皇九年,苏威拜尚书右仆射。其年,以母忧去职,柴毁骨立。杨坚告谕苏威道:“公德行高于常人,情寄殊重,大孝之道,如同降格相就、屈尊下从。必须抑制悲哀,为国爱惜自身。朕之于公,为君为父,宜依照朕旨意,依礼保全自己。”未几,隋文帝起用苏威主事,苏威固辞,文帝下优诏不许推辞。

苏威之子苏夔(kuí),字伯尼,自幼聪敏,有口才。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随父苏威至尚书省,与广平王杨雄比赛驰射,赌得杨雄骏马而归。十四岁诣学,与诸儒辩论,伶牙俐齿,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苏夔成年后,更是博览群言,尤其精通钟律。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是欣赏他,常戏弄其父苏威道:“杨素无儿,苏夔无父。”苏夔有盛名于天下,招引宾客,四海士大夫多归之。

开皇十二年,苏夔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等人商定宫廷乐礼,苏夔与何妥发生争执,各持己见。于是,朝廷让文武百官表态赞同谁的主张。百官们交头接耳,各自发声,最后统一表态,竟然十有八九的人赞同苏夔。

何妥愤怒作色道:“我尊师重道、苦读诗书四十余年,今日反被毛头小儿所辱!”

其实,苏夔不过是太子通事舍人,无权无势,但是他父亲苏威,却是文帝心腹,身兼数职,管理国政大事,因为朝臣大多依附苏威,故而对苏夔之见亦多加附和,何妥自然深谙此理。

于是,何妥奏告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结成朋党,在官衙呼王弘为世子,称李同和为小叔,言二人如同苏威的儿子和兄弟。又告发苏威以不当手段为堂弟苏彻、苏肃等谋官。还有,国子学请求王孝逸为书学博士,苏威的下属卢恺,以王孝逸为苏威府中参军,等等,简直把大隋当成苏家天下!

皇帝最怕臣子结党营私,隋文帝令蜀王秀、上柱国虞虞庆则等等人全面调查,所指控诸事皆被证明。杨坚命苏威读《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件。苏威惶惧,免冠顿首。杨坚却说:“谢罪已晚矣。”

七月乙巳(初一),苏威被免除官职爵位,仅以开府身份放还家中。卢恺免官除名,知名之士受苏威牵连而获罪者一百余人。苏夔亦由此获罪,但他并未认输,著《乐志》十五篇,以证其志。

十二月,乙酉(二十四日),隋文帝下诏以内史令杨素为尚书右仆射,取代苏威,与尚书左仆射高颎专掌朝政。

未几,隋文帝当着群臣的面感慨道:“苏威是有德行之人,但为人所误而已。”究竟为何人所误,大家都心知肚明。对于何妥而言,无异于当众挨了一记耳光:“可想而知,在皇帝心中,自己才是无德行之人。”遥想当年,北周宣帝欲同时册封五位皇后,儒生辛彦之等人强烈反对,而何妥却用帝喾和舜的例子鼓励宣帝,最终五后并立,何妥得以封为襄城县伯。况且周宣帝的正牌皇后不是别人,正是杨坚长女杨丽华。

于是,隋文帝下令恢复苏威官职。一岁有余,开皇十四年(594年)七月,恢复苏威邳国公爵位,官拜纳言。

苏威随从天子祭祀泰山,因为不敬再遭免官,俄而又官复原职。隋文帝对群臣说道:世人说苏威伪装清廉,其实家中金银无数,此乃妄言也。然其生性狠戾,不明白世事关键,不明白世事关键,追求名声太甚,从己则悦,违之必怒,此是其大缺点。”

仁寿初年,苏威复拜尚书右仆射。隋文帝幸仁寿宫,命苏威总理京城事务。隋文帝回京后,御史弹劾苏威多不理职务内的事,请求审问他。隋文帝发怒,斥责苏威。苏威拜谢告罪,文帝亦不再追究。

就这样,苏威屡次起用,屡被免官,几起几落,其人生堪称跌宕起伏。

隋朝初期,君臣一心、上下联手、奋发图强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隋文帝到了晚年,愈发多疑猜忌,诛杀功臣、废黜太子和蜀王,为政察察,多威少恩,有失人君之大体,以至于上下离心离德,人人善自为谋,大隋王朝岂能不由盛转衰?

仁寿二年,三月,隋文帝、独孤皇后前往仁寿宫避暑。其年八月二十四日之夜,独孤皇后驾崩,时年五十九岁,葬于太陵。

独孤皇后因病去世,对隋文帝影响巨大。杨坚天性威严,向来清心寡欲,独宠皇后一人,虽说妃嫔不过寥寥数人,但后宫不得侍寝。当年他一时兴起,临幸了宫女尉迟氏,独孤皇后妒火中烧,命人杀害尉迟氏。为此,杨坚向高颎、杨素感叹道:“朕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

杨坚、独孤伽罗作为结发夫妻,年纪相仿,志趣相投,又同心同德。特别到了晚年,隋文帝疏远猜忌大臣和儿子,独孤皇后是他的唯一知己和精神支柱。

而今,独孤皇后驾鹤西去,隋文帝的身心彻底自由了。此时,杨坚已是六十二岁的垂暮老人,丧妻后枉自痛苦不堪,更加多疑善变,且茫然不知所措。后世学者认为,孤独皇后的去世,标志着隋文帝大展雄图的时代彻底结束。

或许是为了弥补丧偶之痛,为了排遣孤寡寂寞的生活,更是为了在百花丛中寻觅独孤皇后的影子,隋文帝开始纵欲,宠幸起两位美人,即宣华夫人陈氏和容华夫人蔡氏,试图通过年轻貌美女子的青春气息,使自己干枯的快乐源泉重新焕发生机。

宣华夫人陈氏,乃南朝陈国陈宣帝之女、陈后主同父异母之妹,封宁远公主。其母亲施姬,诞育有临贺王陈叔敖、沅陵王陈叔兴、陈氏三个儿女。

开皇九年年初,隋朝灭亡陈国,南北一统。以陈后主为首,包括宁远公主陈氏在内的陈朝君臣作为俘虏和战利品,从江南的建康城来到西北的隋朝大兴城。

之后,陈国宗室男子作为亡国后裔,被隋文帝发配至陇右及河西诸州,分散到西北偏远地区,下地种田,自食其力,一切行动均在官府的监控之下。

而陈宫佳丽以及陈国宗室女子,一部分赏赐给平陈有功之臣和隋朝亲贵,其余则配入掖庭成为宫女。宁远公主陈氏刚刚十岁出头,亦被打入掖庭。

陈氏天生聪慧,年龄稍长,姿貌无双,选入后宫成为隋文帝的嫔妾。当时独孤皇后性妒,六宫形同虚设,后宫罕得进御,唯独陈氏有宠。

晋王杨广在籓地时,阴有夺宗之计,欲争夺太子之位,常给宫人们送礼,以笼络人心,便于为己所用。杨广曾向陈氏进献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而皇太子废立之际,陈氏亦颇为出力。

独孤皇后驾崩后,陈氏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掌管后宫,主断内事,六宫无人能与之相比。

另有容华夫人蔡氏,也得到隋文帝宠幸。蔡氏,江南丹阳人。陈国灭亡之后,选入隋宫,成为世妇。蔡氏姿容婉丽、仪态大方,性情温顺娴静、和婉柔顺,深得隋文帝欢心,却因独孤皇后善妒之故,罕有宠幸。独孤皇后去世后,蔡氏逐渐得宠,拜为贵人,参断宫掖之务,地位与陈氏相当。

可是,纵然两位新人千百般好,但终究不是独一无二的孤独皇后,无法填补孤独皇后留下的巨大空白,也无法满足文帝的精神需求。隋文帝沉迷于美色,却无法排遣心中的茫然与失落,亦无处宣泄无尽的空虚和寂寥。

有道是“纵欲伤身、纵情伤心。”隋文帝因陈氏、蔡氏而伤身,为独孤皇后而伤心,因此发病,且日甚一日。

隋朝建立之初,户口仅有四百万户。开皇九年,平陈之后,隋朝控制的户口为七百万户,至仁寿末年(604年),户口已然超过了八百九十万户,短短十五年光景,人口暴增近二百万户,无疑是个惊人的成就。

隋文帝开皇、仁寿年间,受皇宫简朴作风影响,全国上下形成勤俭节约的风气,故而吃穿充裕,仓库殷实。隋朝官府的粮食、布帛大都藏于京城大兴、洛阳及中原的仓库中,据史书记载,兴建于今河南巩义的洛口仓,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个粮窖,每窖藏粮八千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今河南孟津的回洛仓,周围十里,内有粮窖三百个,两处藏粮共计近三千万石。

1971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洛阳老城北发掘出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的含嘉仓遗址,含嘉仓号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历经唐、北宋五百余年,后来废弃。含嘉仓面积四十五万多平方米,有粮窖约四百个,根据大窖的容积推算,约可储藏一万石粮食。

在被发现的粮窖中,仅160号窖保存有约五十万斤炭化谷物,其余全为空窖。据此证明,隋朝国力强盛,粮食充足,国库充盈。而且,考古发现证明,隋朝粮仓的记载并无夸张。

然而,隋文帝不学无术,只顾小处,不问全局,执法苛刻,猜忌心重,易轻信谗言,开国功臣罕有善终者。其后继者隋炀帝能兴办震古烁今的大业,全靠开皇、仁寿年间积累的大量财富。而隋炀帝当政时朝野矛盾日趋尖锐,其实早在隋文帝晚年就已经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