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隋朝风云

第078章 开皇之治

2019-09-03发布 4406字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却不常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风水轮流转,你方唱罢我登场,时而为乱世,时而为治世(即和平昌盛、太平清明之世)。帝王统治下的盛世或治世,往往称作“某某之治”、“某某盛世”或“某某中兴”,其中的“某某”就是帝王名号或年号,比如我们熟知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王朝,然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收获了“开皇之治”这一光荣称号。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隋文帝称得上是知人善任的一代明主,凡是忠于隋朝,且有突出才能之人,杨坚都对他们提拔任用,委派至京师或地方为官。这些官吏中,有的为官经验丰富,有的善于举贤荐能,有的善于教化百姓,有的刚正耿直,有的善于断案,有的勤政爱民,有的移风易俗。无论是何种才能,皆可以大显身手,以真才实干治国兴邦,从而造就了开皇之治,开皇年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民生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为后世所称道。现举两名官吏的实例,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韦世康,出自关中大族京兆韦氏,自幼便深沉机敏,有器度。在西魏朝廷,韦世康弱冠后封汉安县公,娶了宇文泰之女(后封襄乐公主)。后来出仕北周,以才干著称,深受士民爱戴。

北周末年,尉迟迥起兵作乱,丞相杨坚为之忧心,对韦世康说道:“汾州、绛州原是周、齐分界,一向动荡,恐生变故。今将此地交给你,好好为我镇守。”特授韦世康为绛州刺史。韦世康凭着素来的名望镇守于此,他德高望重,清廉无私,绛州官吏百姓顺服,安居乐业,全境安宁整肃,有力地配合了平定尉迟迥之战。

韦世康性情恬淡,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而自乱心志。然而,他本是北周驸马,在周隋朝代更迭之际,北周贵戚旧臣多被翦除杀害,虽与杨坚私交,亦不免担心,在绛州萌生辞官退隐之志,遂向子弟们写了一封家书:

“吾因生于世家,蒙受先祖恩典,早早仕宦,驱驰不已,已有四十余年。为王命奔走,频频莅临方镇之任,志在除三惑(酒、色、财),心中慎守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如斯之事,颇为时人知晓。如今虽未及老年,壮年已谢,寒霜先打梧桐,北风早摧蒲柳。双目昏暗加剧,不能看清小字;足疾愈发严重,不能疾步快走。爵禄岂须多,防止满盈则退让;年岁不必待暮年,有疾便辞官。况且吾娘春秋已高,宜四时侍奉。弟兄几人皆外出为官,晨昏侍奉有缺,不孝之罪在我一身。吾登高眺望故乡,退隐回乡之情更切。意欲奏闻圣上,乞求遵循养亲之礼,回家侍奉母亲。未与汝等商议,故遣发此信。吾身在绛州,心在故乡,伤感哽咽,情难自胜。”

诸位兄弟担忧此时提出辞官归乡,更容易引起杨坚猜忌,以为韦家人不愿依附隋朝,便回信称恐怕难以如愿,韦世康只得止息退念。他任绛州刺史数年,有惠民之政,考评政绩连年最优,隋文帝擢升他为礼部尚书。

韦世康入朝为官,他清心寡欲,不慕权贵,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他人。又善于成人之美,听闻别人有善行,便大力宣扬;别人有过失,亦妥善遮掩,不张扬议论,以求名誉。不久,进爵上庸郡公,加封食邑至二千五百户。当年,又转任吏部尚书,其余官职如故。

开皇四年,韦世康为母亲守丧去职,守孝期未满,朝廷便起用他为官,他再三推辞,希望服丧满期,杨坚不许。韦世康在吏部为尚书,处事公道,任用公平,拒绝人情请托。

开皇七年,隋朝即将兴兵江南,十分重视方镇,任命世康为襄州刺史,后因事坐罪免职。不久,授任安州总管,又升为信州总管。

开皇十三年,韦世康入京朝君,复拜为吏部尚书。身处吏部前后十余年,举荐提拔官员甚多,多有奖掖后进之事,朝廷称赞他清廉公平。

韦世康年近花甲时,与子弟们商量道:“吾闻功遂身退,乃古人常行之道。吾今年将耳顺,志在退而致仕,汝辈以为如何?”

“父亲大人修身养德,名立官成。盈满则亏之道,先哲极为看重。父亲欲效仿二疏(西汉时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儿子伏奉尊命。”次子韦福嗣答道。

一次,隋文帝在宫中宴饮,韦世康趁着侍宴的机会,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臣无尺寸之功,位居宰相之次。今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唯恐死期不远,无法尽职尽责。愿恩赐臣辞官,退避以让贤能。”

“朕夙夜盼望,求贤若渴,希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如今公之所请,深深违背朕素来之愿望。纵然筋骨衰谢,还要委屈公卧治一隅。”杨坚婉拒道,言下之意,韦世康即使拖着病体,也得躺着治理一方。

于是,韦世康出任荆州总管。当时天下仅设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皆由亲王临统,并州总管乃秦王杨俊,益州总管为蜀王杨秀,扬州总管是晋王杨广,全是隋文帝的亲儿子,唯独将荆州委任于韦世康,时论以为这是莫大的荣耀。

韦世康为政简素清静,百姓爱戴喜悦,全境无争讼官司。开皇十七年,韦世康在州任上去世,时年六十七岁。隋文帝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谥曰“文”,给了他很高的荣誉。韦世康在隋朝多次辞官未遂,他有德有才更有政绩,成就了与隋文帝杨坚的完美君臣关系。

敦煌人令狐熙,字长熙,世代为西州(泛指中原之西的区域)豪门大族。父亲令狐整,出仕北周,官至大将军、始、丰二州刺史。令狐熙生性严谨,有雅量,虽在私宅,终日俨然。不随便结交宾客,凡所交结之人,必为当时名士。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善于骑射,颇知音律。

在北周时,令狐熙便有声名。遭母丧去职,悲不自胜,水米不进。其父亲告诫道:“大孝,在于安定亲人之心,道义上不该绝嗣。我这把老骨头尚存,你又形单影只,尚未婚配,怎能悲伤太过,令我担忧!”令狐熙不敢违抗父命,便稍微吃点稀饭。

为母亲服丧满后,令狐熙任小驾部,却又遭父丧,不拄着拐杖竟不能起身,人有闻其哭声者,莫不为之哭泣。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 575年),北周攻打北齐的河阴之役,武帝诏令他戴孝从军,回京授职方下大夫,袭爵彭阳县公,食邑二千一百户。其后,周武帝平定北齐,令狐熙以留守京城之功,增加食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历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在当时甚有声誉。

杨坚受禅称帝后,令狐熙加授上仪同,进爵河南郡公。后来,蜀王杨秀出镇蜀地,隋文帝为其挑选幕僚,只挑正人君子之辈,以令狐熙为益州总管长史,却未到任,拜沧州刺史。

沧州原是北齐之地,承袭北齐弊端,户口簿籍类多为虚造。令狐熙晓谕百姓,令他们各回故乡,回乡者多达一万户。令狐熙在职数年,风俗教化广布,民风大好,百姓称赞他为良二千石(二千石,汉官秩,为郡守或太守的通称)。

开皇四年,隋文帝巡幸洛阳,令狐熙前往洛阳朝拜,沧州官吏百姓恐其迁官至他处,纷纷夹道相送,悲泣不绝。不久,令狐熙又返还沧州,百姓出境迎接,欢叫盈路。在沧州收获白乌、白麞、嘉麦等祥瑞之物,还有甘露降于庭前柳树之上。

开皇八年,令狐熙转任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沧州吏民追思他,为之立碑颂德。后来废除行台,授并州总管司马。其后征为雍州别驾,又迁升为鸿胪卿。

之后,令狐熙以本官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决断五部尚书之事,留下明智干练之名,杨坚对他十分信任。

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东巡齐州,祭祀泰山还京,路经汴州(今河南开封)。此时汴州人口殷盛,商业发达,非农业人口极多,游食者甚众,杨坚唯恐人多口杂而生乱,于是任命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令狐熙初到汴州,便下令禁游食,抑工商;若有百姓临街开门经商者,便责令大门改向;零零星星散居在郊外的船客,勒令他们群居;寓居汴州的外来人口,逐渐令他们归本务农;积压未决的狱讼官司,一并审判发落。

从此,汴州令行禁止,风貌大改,称为良政。杨坚听闻令狐熙的治绩,连连称赞,并顾谓左右侍臣道:“邺城,乃天下难治理之处,可敕令相州刺史豆卢通,学习令狐熙之法。”

这一年,令狐熙来京朝见隋文帝,考定政绩,为天下之最,文帝赐布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隋文帝在开皇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巩固了大隋基业,而且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此前介绍过的三省六部制和《开皇律》,还有一项一直影响至清朝末年的制度,就是科举制。

杨坚即位以后,废除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开皇三年正月,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诸州岁贡三人”。规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选送三人考试,自此拉开了科举考试的序幕。

开皇十八年,又下诏曰:“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其中,“志行修谨”指志向和操行极佳,处世谨慎且恪守礼法;“清平干济”指治下太平、百姓和乐,办事干练而有成效。

初期的科举制尚不完备,并非自由投考,而需要经过各州推荐,方可参加考试。无论如何,将读书与做官结合起来,选拔人才时注重文化修养,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开皇十六年(596年),房玄龄十八岁,齐州举进士出身,从此踏上仕途,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等,后来成为唐初著名宰相,科举制的优势可见一斑。科举制度拥有无限的前景和活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基础,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隋文帝仅凭此项即可名垂千古。

开皇三年,隋文帝采纳牛弘的建议,下诏“购求遗书于天下,每献书一卷,赏缣帛一匹。”又下诏天下劝学行礼,多次下诏令州县兴办学校。平陈之后,更是积极笼络江南士人。

当年,平陈功臣甚多,都等着封官进爵。隋文帝却认为“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 勋官是授给有功人员的官号,有品级而无职掌,不能干预朝政,这是治国理念的进步,亦可以整顿吏治。

乱世难闻读书声,而开皇年间天下太平,文化繁荣昌盛,据《隋书•儒林传》记载: “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于是超擢奇秀,厚赏诸儒,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学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

隋文帝平定江南,天下大同,躬先俭约,国库充盈。开皇十二年,有司上言道:“库藏皆满,无处安放多余布帛。”

“朕既轻徭薄赋,又多次赐人布帛,为何无处安放?”杨坚惊问道。

“用处常出,纳处常入,略计每年赐用,虽多至数百万段,然入者常多于出,并不曾减损。”有司对答道。

于是,另外辟出左藏(左方国库)之院,造屋藏布。下诏称:“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古指力役税和征收织物的户税)全免。”

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赏赐,不逾经费,京司金库充实,堆积于廊屋之下,文帝遂停收此年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以赐黎民百姓。

隋文帝在位期间,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据历史学家推算,西汉经过汉高祖至汉武帝五代帝王的努力,前仆后继、苦心经营七十多年,至汉武帝时期达到全盛水平,而隋文帝仅用十余年就超过了西汉的全盛水平。

【小剧场】

看官访问令狐熙:“隋文帝如何得知汴州人口殷盛,商业发达,非农业人口极多,游食者甚众的?”

令狐熙:“有臣子为陛下进献了《清明上河图》!”

看官:“寓居汴州的外来人口,逐渐令他们归本务农,此举是否合理?”

令狐熙:“古代历来重农抑商,故而如此。再说了,你们现代人不也总是想方设法治理外来流动人口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