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好事难办
这个问题,张慕润确实还没有考虑过。只是在确认乱陈冬梅的手机也有后门程序之后,张慕润才开始认真考虑后门程序的危害性。
由陈冬梅到陈夏荷,再到千千万万跟他们一样时尚的白领人士,他们都会成为后门程序的受害者。尽管这种伤害,他们自己都还没有感觉到。也许,有一些人自己就不认为这是一种伤害。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人的本性的立场,这种伤害是巨大的。
当然,知道了这种伤害,自己独善其身,至多提醒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是一种选择。可是,张慕润觉得,自己既然是搞软件研发的,比一般人更知道这种伤害的程度,作为专业人士,更有责任去公开真相,让更多的人知晓。
张慕润就实事求是地说,“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开它,我真的还没有仔细想过,你说有什么方式可用呢?”
陈冬梅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说,“我觉得吧,要说影响面,传统的媒体还是主流,比如说电视台阿报社啊;但是他们尽管是主流,却不一定是影响最大的。”
“要公开真相,当然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啊。还有什么媒体影响大呢?”
陈冬梅说,“那就是网络了。现在有很多的说法,象是自媒体,有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媒体。”
尽管自己也算是搞网络的,自诩对网络还算是了解的,张慕润对陈冬梅讲的什么自媒体的概念还是不太清楚。所以,张慕润对后喻社会这个概念算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后喻社会的概念,中心的一条,就是年轻的比年龄大的人,更容易接受领会新事物。自己每天就趴在网上,在电脑上写代码,可是对于网上这些新生的事物,却仅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
张慕润就问,“你说的自媒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陈冬梅说,“我也不能确切地下结论,就是跟传统媒体相比,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不属于任何官方的,不隶属于任何团体的新兴媒体。比如,前一阵,人们热衷于在网上开博克,在博克上面写一些文章,说一些事情。这种博克,纯粹是他自己搞的,谁也可以注册一个账户,就开通自己博克。他的博克也可能有很多人在看,也就成了一种传播手段,也就可以说是一种他自己的媒体。当然,还有什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
博克这种事情,张慕润还是听说过的,有人曾经专门发短信,叫他打开一个什么博克的地址,说上面有什么文章,值得一读。
尽管他从来没有打开过那一类的地址,但是对于博克这个词来说,张慕润他是听到过的。他就说,“你说的这个我也听说过,不过,从来没有看过。你的意思是说,我也可以开一个博克?”
陈冬梅笑着说,“姐夫果然是一个迂腐子,说你OUT是轻的,你真的是不食人间烟火呢。现在的博克早已经成为过去时了,现在时兴的是微博,厉害的大V,据说粉丝有好几百万,好几千万,他的影响力,比传统的媒体大多了。大到你不可思议的地步。”
张慕润说,“那么你给一个建议,我该用哪种媒体来公开这个事情呢?”
陈冬梅很狡猾地眨眨眼,“我也不知道究竟哪片云彩会下雨,要叫我给建议啊,我只能说,各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都值得去尝试一下。”
张慕润点点头,刚才陈冬梅说的传统媒体,他是比较知道的,也觉得是比较靠谱的。因为这些传统的媒体,绝大部分都是官方办的,都是多少年了,尽管他自己也不看那些报纸,电视,但是知道有很多国家的政策啊新闻啊,都是通过他们来发布的。
所以,张慕润就说,“既然咱们的目的是为了叫更多的人知晓后门程序这个事情,那么从公信力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传统的媒体比较靠谱。不过,跟那些人打交道,我没有一点点的经验,你能不能到时候帮我一起去找他们呢?”
“又不是打架,人多势众好吓唬人。不过,我也没有跟他们打过交道,更没有经验。我这一学期,课倒是不多,跟你一起去找他们也可以,最起码两个人可以互相商量,可以发挥我们的智力优势。我要是跟你去,你有什么奖励啊?”
张慕润想了想,“咱们去他那里发表文章,他们应该给咱们付稿酬的吧?我可以用稿费请你吃饭。”
陈冬梅哈哈一笑,“民以食为天,有饭吃也可以,你把文章写好,到时候叫我就可以了。”
张慕润写文章很快,一个晚上就搞定了。第二天,张慕润就叫陈冬梅跟他一起去报社。
两个人相跟着打了一个车,很快就到了报社。叫他们感到意外的事,报社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小单位,而是在一和外观很气派的摩天大楼里面。
他们下了出租车,到了报社的大门,就被拦了下来。保安口气很横地问他们,“干什么的?”
张慕润说,“我们要到报社办个事情。”“那就登记一下,带身份证了吗?”
张慕润就有点尴尬,因为他基本上就在校园的范围内活动,身上什么也不带,除了手机。今天要出门,他特意想了一下,往口袋里装了几百块钱,身份证也想过,但是因为没有形成习惯,临出门的时候又忘了。
倒是陈冬梅,不紧不慢地在自己的包里翻检着,拿出来一个很小的钱夹子,从里面抽出自己的身份证,交给保安看了一下。
登记完以后,他们进了报社的院子,还好,大楼的门口并没有保安,他们进了楼,迎面却有一个类似吧台的东西,吧台后面还站了几个女孩子。就有貌似保安的人,给他们指了一下吧台的方向,意思是叫他们到那里办个手续。
人家问他们,“你们要找谁?有预约吗?”
他们两个人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该找谁,只好实话实说。后来吧台上的一个女孩说,“像你们这种情况,可能需要找社会部吧?”然后就打了一个内线电话,得到电话那头肯定的答复以后,才又叫他们填了一个会客单,告诉他们下来的时候,要叫接见他们的人签了字,再把单子交到吧台上。
根据女孩的提示,他们坐电梯到了社会新闻部,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女编辑。张慕润大概把自己的意思说了一下,然后拿出自己写的文章,递给女编辑。
女编辑大概有四十多岁,很符合人们想象,带着一幅淡绿色边框的眼镜。她的眼镜的边框,大得有点吓人,在她不大的脸上也显得很夸张,张慕润就觉得有点可笑,但是努力忍住了。
女编辑草草地看了一遍文章,问道,“你这个应该是有偿新闻吧?你代表的是哪一家手机生产商呢?他们要发这样的文章,大概的预算是多少?”
女编辑的话,把张慕润给问懵了,陈冬梅年轻一点反应快,一下子也没有醒过神来。
张慕润过了很久才茫然地说,“我不认识什么手机生产商,也不代表任何手机厂家。”说完这些,张慕润才发现,女编辑桌子上放着一部手机,看那外形跟陈夏荷用的一样。
女编辑眼镜背后的眼睛很不解地眨了眨,一脸困惑,“那你诋毁人家进口手机是想干什么呢?我们讲爱国,并不是不用外国的手机啊。你这样做,如果是为了商业竞争,倒还是可以理解的。”
张慕润跟陈冬梅有点哭笑不得。张慕润拿出自己当老师的劲头,把这个所谓的后门程序,认真地又讲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