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隋朝风云

第059章 名将争功

2018-03-12发布 4258字

隋朝灭陈之役,经过多年精心策划,原计划贺若弼、韩擒虎两支偏师,以少数精兵先行渡江,占据有利地势,而后迎接晋王杨广大军渡江,再合围一举攻取建康。

不过,杨广十余万主力军尚未渡江,贺若弼却未按照原定部署,而先期决战,贸然以八千精兵对抗陈朝十万大军,不但未得到江北主力大军的支援,韩擒虎在新林的两万部众亦难以配合作战。

陈军在建康城占据优势,若消灭了贺若弼这支劲旅,陈军士气必然大振,以后谁胜谁负,就不得而知了。因此,贺若弼虽然果敢出击,率先单独决战,侥幸险中取胜,一举而定乾坤,不愧为深谋大略之猛将。

最终,贺若弼部众伤亡不过数百人,以少量损失避免了隋军更大的伤亡,加之他出奇制胜,平心而论,实为平陈之元勋功臣。

贺若弼虽苦战击溃陈军主力,却比韩擒虎晚一步进城,致使韩擒虎率先入城抓获陈叔宝,抢了头功。既而贺若弼愤恨不已,以功在韩擒虎之后为耻,于是与韩擒虎争功。

这两员大将互相诟骂,极不服气,他们都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武将,一旦争吵起来就收不了场,最后竟挺剑而出,欲以武力一决高下。幸亏其他将领赶来劝阻,双方这才平息下来。

二将争功闹得沸沸扬扬,惹怒了晋王杨广。晋王一入建康城,即以贺若弼先期决战,违抗军命之罪,下令将贺若弼逮捕并依法处置。

此事又传到隋文帝那里,杨坚十分明智,连忙派使臣快马加鞭赶到建康,下诏于晋王称:“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流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

杨坚希望二将以大局为重,勿做口舌之争,下令各赏赐锦缎一万匹。

接着,隋文帝又下优诏于韩擒虎、贺若弼道:“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远听前世古人之事,罕闻其匹敌者。班师凯旋,诚知为期不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

杨坚此人向来不苟言笑,此时却一反常态,在褒奖韩擒虎、贺若弼的诏书中写下“相思之甚,寸阴若岁。”这样的肉麻话,可见他对此二将评价之高。杨广见父皇如此,只得立即释放贺若弼,不再追究其罪。

平陈大军班师回朝,至京城以后,贺若弼与韩擒虎再次争功,互不相让,这次又在隋文帝面前争吵起来。

贺若弼先开口道:“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将军略不交阵,岂能与臣相比!”

“臣本奉晋王明旨,令臣与贺若将军同时合势,以攻取陈国都城。贺若将军乃敢先期贸然出兵,逢贼遂战,以致损兵折将。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贺若将军至晚上,方才叩响北掖门,臣开启城门而纳之。他连补救罪过尚且不暇,安得与臣相比!”韩擒虎针锋相对道。

“臣仅率八千人击败陈军十万,又生擒骁将萧摩诃,那陈叔宝见了臣,尚且惶恐流汗,双腿打颤,对臣再三叩首。平陈首功,自然非臣莫属!”贺若弼忿忿不平道。

“陈叔宝前去叩见贺若将军,不料将军却大言不惭,自以为功高一等,着实可笑!”韩擒虎冷言冷语道。

隋文帝劝慰道:“二将俱应受上勋。”贺若弼、韩擒虎二人这才缄口不语。

接着,隋文帝论功行赏,二将赏赐相等。贺若弼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真食襄邑三千户,赐绢物八千段;韩擒虎进位上柱国,赏赐绢物八千段。有司弹劾韩擒虎放纵士卒,淫污陈宫,因此罪而不加封爵邑。

杨坚又以驿马传召贺若弼入宫,慰劳道:“克定三吴,公之功也。”接着,命其登御坐,赐以宝剑、宝带、金甕、金盘各一,并雉尾扇、曲盖,杂彩二千段,女乐二部,又赐陈叔宝之妹为妾,可谓恩宠无比。

尽管隋文帝用心良苦,只是这两位大将并未摒弃前嫌,从此再没有言归于好。

贺若弼高贵显赫,地位声望隆重,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其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贺若弼家珍玩不可胜计,婢妾穿绮罗者多达数百人,时人引以为荣。

不过,贺若弼似乎忘了父亲锥舌诫子之事,他自恃功高而骄傲,自谓功名在朝臣之上,常以宰相自许。

隋朝统一全国,诸多臣子立下大功,朝廷自然要论功行赏。

平陈大军还京后,杨素拜荆州总管,进爵郢国公,食邑三千户,真食长寿县一千户。以其长子杨玄感为仪同,玄奖为清河郡公。赐物一万段,粟万石,加以金宝,又赐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为妾,以及女妓十四人。

杨素向隋文帝进言道:“昔日曾子至郑国,有地名曰胜母里,曾子以为不孝而不入。本朝逆人王谊,此前曾封于郢地,臣不愿与之同。”于是,隋文帝改封杨素为越国公。同年六月,拜纳言之职。次年七月,转任内史令。

高颎以功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赐物九千段,定食千乘县一千五百户。隋文帝慰劳他说:“公伐陈后,有人言公欲造反,朕已斩之。吾二人君臣道合,非青蝇所能离间也。”

高颎又上书请求逊位,隋文帝优诏不许:“公识鉴通远,器略优深,出参军机,廓清淮海,回京掌管禁军,朕实委心腹之任。自朕受命,常典机要,竭诚竭力,心迹俱尽。此则天降良臣,翊赞朕躬,望勿请辞也。”

一日,隋文帝命高颎与贺若弼言及平陈之事,高颎谦逊地说道:“贺若弼先献平陈十策,后于蒋山苦战破贼。臣不过一介文吏,焉敢与大将军论功!”

听闻此言,隋文帝大笑不止。贺若弼见杨坚正在兴头上,乘势呈献上《御授平陈七策》:“臣之拙作,请陛下御览。”

原来,出兵伐陈前,贺若弼曾献上平陈良策,其后在蒋山大破陈军,只是没有韩擒虎那么走运,能生擒陈超君主。因此,贺若弼始终对自己的功劳未彰而耿耿于怀,他思前想后,总算琢磨出一个办法,为自己的平陈之策取名为《御授平陈七策》。

所谓“御授”,即是皇帝所授,表面上要归功于皇帝,实则欲借助天子之名而抬举自己。如此心机,岂能不被杨坚识破。

“公欲发扬我名,朕不求名,公宜自载于家传之中。”杨坚淡然答道。贺若弼自讨没趣,只好悻悻而出。

而高颎谦虚大度,在满朝文武中赢得颇高赞誉。可是,人性有善亦有恶,出于嫉妒之心,在杨坚面前搬弄是非的也大有人在。

右卫将军庞晃乃是杨坚故交,将军卢贲为开国元勋,二人前后数次进言高颎的谗言。隋文帝大怒,疏远并贬黜二人。

隋文帝还推心置腹地对高颎说道:“独孤公犹如铜镜,每被摩擦,益发皎然明亮。”

未几,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并上奏称:“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废黜之。”二人俱得罪而丢官。杨坚对高颎愈发亲信礼遇。

一日,隋文帝应晋王杨广之邀,摆驾至大兴城内的晋王府邸。杨广设酒宴庆功,并广邀平陈功臣,俄而诸臣毕至。

宴席之上,丝竹之韵宛转悠扬,美酿佳泉香醇扑鼻。高颎等大臣频频为杨坚举杯祝酒,杨坚面色微红,龙心大悦,朗声赞叹道:“高颎平江南,虞庆则降服突厥,二卿可谓劳苦功高。”

“皆由陛下威德所致。”杨素恰逢时宜地恭维道。

“杨素前番出兵武牢、硖石,若非陛下威德,亦无克敌之理。”虞庆则一向心直口快,遂反唇相讥道。

接着,杨素、虞庆则二人接着酒劲,在宴席上互争长短,唇枪舌剑,斗得不可开交,惹得众人面面相觑。此前贺若弼、韩擒虎二将三番五次邀功,为避免二人故戏重演,杨广已经派人提前知会二将,不料此番却是杨素、虞庆则二人再起口角是非。令杨坚交口称赞的高颎,则涵养颇深,始终不发一言。御史见状,欲弹劾杨素、虞庆则。

“今日以计议功劳为乐,不宜弹劾有功之臣。”隋文帝劝慰道。杨素、虞庆则二人这才停止口舌之争。

其后,杨坚观看群臣宴射(聚饮习射),虞庆则又进言道:“臣承蒙陛下赐酒食,令我等尽情欢乐。然而,御史大人在侧,臣恐酒醉失态而被弹劾。”

“来人,为御史赐酒。”杨坚命令道。

御史捧杯一饮而尽,心领神会地辞别而出。虞庆则为杨坚祝酒,君臣极欢。

“饮完此酒,愿朕与诸公等子孙常如今日,世代永享富贵!”隋文帝对诸公说道,其曲意周旋如此。

当时,华夏历经多年战乱而一统,朝野议论纷纷,群臣咸请愿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只有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或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

《史记•封禅书》云:“登封报天,降禅除地”。《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开皇九年,七月丙午,隋文帝下诏不许:“岂可命一将军,除一小国,遐迩注意,便谓太平。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

开皇十年(590年),二月庚申,隋文帝行幸并州,留高颎居守京师大兴城。还京之后,赐缣帛五千匹,又赐行宫一所,以为庄舍。高颎夫人贺拔氏卧病,隋文帝不断派人问候,探病之人亦络绎不绝。隋文帝还亲幸其府第,赐钱百万,绢一万匹,并赐以千里马。

开皇十二年(592年),见昔日的平陈元帅杨素升任为尚书右仆射,位同宰相,与高颖共掌朝政,而贺若弼仍为将军,心中甚是不平,并形于言色,竟因此遭致免官,而怨气愈甚。

再交代一下韩擒虎的后事。一次突厥来朝,隋文帝问突厥使者:“汝听闻江南有陈国天子乎?”

“外臣曾听说过。”突厥使者对答道。

于是,隋文帝传召韩擒虎入宫,命左右侍从引领突厥使者至韩擒虎面前,侍从介绍道:“此是擒获陈国天子者。”

见韩擒虎相貌威严、目光冷峻,须髯如戟,突厥使者惶恐,竟不敢仰视。

隋文帝追忆韩擒虎平陈之功,另封他为寿光县公,食邑一千户,以行军总管屯兵驻守金城,御备胡寇来犯,即拜凉州总管。不久,征还京城,隋文帝于内殿设宴款待他,恩礼殊厚。

开皇十二年的一天,邻居老妇人见韩擒虎门下仪卫甚盛,威仪整齐,如同王者仪仗。

“你们为何在此?”这老妇人从未见过这些卫士,遂诧异地问道。

“我们来迎接大王。”其中一人回答道。忽然间众卫士皆消失不见。

又有一人病势沉重,常年卧床,忽然惊走至韩擒虎家门前,高声呼喊道:“我欲拜见大王。”

“是何大王?”韩家仆人问道。

“阎罗王。”那人答道。

韩擒虎的家人听闻此言,欲上前殴打他,韩擒虎加以制止,并感叹道:“生为上柱国,死作阎罗王,此生亦足矣。”

从此,韩擒虎卧病不起。数日之后,十一月己未(十七日),韩擒虎去世,时年五十五。其子韩世谔继承爵位。

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故事,虽然荒诞不经,却白纸黑字、清清楚楚记载于《隋书》之中。“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写阴间故事,而韩擒虎赴阴间当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

而晚唐的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描写地更是惟妙惟肖,讲述韩擒虎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于是,韩擒虎辞别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韩擒虎话本》由《隋书》演变而来,是敦煌话本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顺带一提的是,中国民间有“四大阎王”之说,认为阎王有四位,分别是:隋朝韩擒虎、北宋包拯、范仲淹和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