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离情诀

第七十九章 大杆金刀

2017-07-30发布 2609字

想着想着,景衫脑海中又浮现起了燕离人最后的那一掌。

当时燕离人左手已断,否者光凭这突然袭来的一掌,就足以让自己一败涂地。眼前的夏康剑法并不在燕离人之下,若这一掌也有燕离人的七分火候,或许本次比武的胜负早有分晓。

剑客的掌,难道不是就如同自己的暗器一般,若能乘人不备,威力更在宝剑之上。

思虑至此,景衫心中默默打起了找机会学习一门拳掌的念头。

就在景衫思绪纷飞的时候,比武场上的局面已经隐约发生了一点变化。

魏索游斗不成,转而改变了思路。每每对方宝剑袭来,他就引拳往剑身上打去,似乎是想先毁宝剑。

夏康自然不愿让爱剑受损,不知不觉间反而有些束手束脚。

此消彼长之下,攻守之势已然逆转。其实夏康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他魏索就算拳头再硬,又怎敢与宝剑相碰?

若是打到剑身还好,若不小心撞到剑刃,他魏索的拳头还不是要落个血肉分离的下场。

但有时人们就是如此,一旦陷入思维的误区之中,就很难马上反应过来。

走过了数招,夏康渐渐难抵对方攻势,只好买个破绽,横剑封住对手双拳,把整个胸腹放空出来。

魏索知道夏康这是故意露个败像,可眼前的便宜也不能不占。顺着势头一脚踢出,把夏康给蹬飞了出去。

夏康对这一脚早有防范,因此虽然飞出老远,但其实并没有受到什么伤,不过是借力后退罢了。

就地一滚之后,夏康揉身再起,除了看起来有些狼狈倒还没什么大碍。

饶他夏康三十年来都没落下道藏的修行,可还是燃起了几分恼火。深吸口气,眼中精光一闪,挺剑再上。

魏索双拳一错,也打起精神迎了上去。

这二人,一个剑路湛湛如蛟龙出水,一个拳势汹汹若猛虎下山。拳来剑往之余,满场宾客隐约感觉二人就如龙虎相争一般,显然比方才更用上了几分功夫。

景衫看着场上二人,一腔热血也微微沸腾起来,同时听闻身旁清宇师兄缓缓说道:“这二人真不愧为当今武林中的佼佼者,就说我武当派中元字辈弟子里胜得过这二人的,恐怕不过一手之数!”

旁边的清理听了,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

这样在众目昭彰之下比武,终究与生死相搏不同。二人之间若真要比较起来,夏康的武功的确更胜一分。

如果二人是生死相搏,魏索还可以凭借自己与人相争的经验,以伤换伤,寻求胜势。

可既然是比武,使出这种打法一来伤了和气,二来关键时刻肯定会被叫停,被判输的还是魏索自己。

本来二人还斗得有声有色,可魏索心里这个想法一出,自己先泄了三分底气。

三十招一过,魏索已经渐渐没有了招架之功。更令人无奈的是夏康虽然进攻凌厉,却并不冒进,仍是保持着一种稳稳的压制,就连魏索自己都觉得毫无翻身的机会。

还是那句话,若是生死相搏,魏索从一开始就鱼死网破的以攻对攻,胜负还在五五之数。可擂台之上,用出这种打法其实也是变相承认自己已经输了。

更何况时机稍纵即逝,被压制的越久,想要翻身也就越难。

这时候有些眼力的,都能看出魏索基本已经没了胜算,欢喜门的大长老也在一旁做好了分开二人的准备。

输归输,可总不能输的太难看。魏索咬着牙避开一剑,不管接下来的剑路,硬是埋身抢进了夏康怀里。

前面已经说过,拳剑相争,若是武功稍低者选择贴身短打,使剑的往往挪移不开。可武功到了夏康这个地步,无论敌人在三丈之外还是一尺之内,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夏康见了这招,就明白魏索其实依然认输了,只不过想在最后争取些面子。

青城崆峒,本无矛盾,这次六大门派之争也不过是被架到了这擂台之上。

因此夏康也不想真的让对方颜面扫地,也配合着躲了几拳,最后才横剑封住魏索拳路,表示自己仅仅棋胜半招。

倒不是没人看得出来这番演技,可是这种事情看破归看破,只要没人愿意说破就好。

二人分开之后魏索先行一礼,认输的同时也暗暗表示谢意:“夏兄剑法精妙,在下甘拜下风。”

夏康也抱拳还礼:“魏兄拳法高明,在下不过是运气使然,不足挂齿。”

总之二人客套几句也就各自回去,青城派这边齐效乾捋髯轻笑,崆峒派那里归春水也不着急。

待得第二个弟子选出来,崆峒派那边还没找到皇甫浩的身影,归春水只好在弟子之中着手挑选额外的人选。

此时场上比武的两个弟子,青城派的仍是使剑,崆峒派的却一反常态的没有空手,而是拿着一柄大杆金刀。

这把刀不是寻常江湖人士惯用的短刀,而是一把将领马战时常用的大刀。光是一根刀杆就有五六尺长,算上刀头,总共长达八尺有余。

这种大刀非但携带不易,而且与人对敌时破绽也较短柄武器为多,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使用。

不过事有两面,既然有人用这种武器,就说明它还是有其独到之处。

景衫看着这杆大刀,难掩心中好奇之情,毕竟他也是头一次见到有人用如此笨重的兵器比武。

等二人互相见礼,动气手来之后,景衫才明白其中奥妙。

原来这杆大刀并不需要如何杀伤对手,而是只需不断进攻压制。就如同之前青城派夏康仗着宝剑锋利压制魏索,这杆大刀只不过是依靠自身沉重罢了。

还是那句话,比武不同于性命相搏,遇到这样一杆大刀照头砍来,第一反应永远是躲开而不是上前硬刚。

事实上,这个使刀的崆峒弟子本名武通儒,原本的兵器是一根六尺多长的齐眉短棍。

也就是为了这次比武,他才专门转练了这手大杆金刀,一应套路都是为了克制青城派的剑法。

毕竟崆峒上下也都明白,青城剑法厚积薄发,哪怕十年前其遭逢巨变,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所以与其让弟子勤练武功,到不如尽可能的培养些能够克制青城派的弟子。

武通儒就是这样的一个弟子,但也是最后唯一一个成功的。

不是崆峒派不想多培养些能够克制对方的人,可是一来崆峒派大部分弟子所学都是拳法,想要在兵刃上沾点便宜谈何容易。再者青城剑法好歹经过了百年积累,可说剑法本身已无破绽,并不是空口白牙那么一说,就能克制的了的。

所以十几个被选中的二代弟子中,最后只有武通儒一人,还算是不负众望,练成了这样一手大杆金刀,专克青城剑法。

饶是如此,也不能说武通儒就稳操胜券。他在这杆刀上浸淫的时间毕竟不长,自然缺乏变通。兼且大刀沉重,难以久战,而为了压制对法的剑法,武通儒还必须得一刻不停的疯狂进攻。

所以一旦数十招内无法取胜,等到武通儒自己后继乏力,还是难逃一败。

武通儒心中对自己的弱点一清二楚,可对面的青城弟子却不然。他只知道对方一杆大刀虎虎生风,自己完全近不得身去,剑法也因此逐渐有些混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齐效乾等一应青城护法、长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们早看出只要自家弟子拖延一阵,对方不战自败,可偏生不好出言提醒。

而且这一战若是输了,下一场如果弟子再有闪失,那不等自己这些护法掌门等人上场,六大派的地位就让崆峒赢了去了。

但如果赢下这一局,齐效乾有绝对的自信胜过归春水,而左右二位护法也有九成的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