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大话春秋

第九十六章 势气

2017-07-22发布 2006字

秋雨下了三天,等到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已经有士兵生病了。

他们虽然都是孔武有力的郑国壮士,但在内心的抑郁和接连的风餐露宿中倒在了秋雨之中。不过绝大多数郑国士兵,还是坚韧不拔的傲然站着,紧紧跟在姬掘突的身后。

军至函谷关,姬掘突放下了脚步。

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函谷关。之所以称这一处山谷为“函”,是因为这山谷纵深并不是特别长,但是窄而平整,远远看上去仿佛一个抽屉。

中原国家赖以为生的黄河呈“几”字形,而函谷关就在黄河第一次转折处的南岸。原本函谷关并不属于秦国,只是平王东迁之后,秦襄公主动提出要带兵驻守函谷关,以防止西戎来犯。而周平王为犒赏秦国骊山护卫之功,干脆将整个渭水平原都交给秦国来打理。

秋雨之后的函谷关处处笼罩着雾霭,使得整个山脉都变得如梦如幻。然而姬掘突还是一眼看出了函谷关的险要之初:“这里要是修建一处关隘,中原诸侯国便是倾力来攻,恐怕也攻不破。秦国占此宝地,无自伤之虞。”

感慨了一句之后,他便继续想着函谷关往西进发。过了函谷关,应该就能够看到秦国负责来接待的使臣了。

又走了半晌,夕阳迟暮之时,姬掘突终于跟秦襄公汇合在了一处。

此时红日残血,照耀在平原之上,秦国的军队一片冷库,那肃穆萧杀的模样,跟郑国的士兵竟然出奇的一致。

一个是负国耻之仇,一个是负王辱之伤。两军联合在一处,没有丝毫的不恰当,反倒是有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其实西征西戎之前,秦襄公给晋国申国都发出过邀请函,然而亲自率兵前来的只有姬掘突一个。

他自然不知道姬掘突不过是因为胡国之事顺势下了个台阶来到了秦国,还以为姬掘突是刻意来帮忙。看到郑国带来的士兵时,秦襄公心里十分的激动,而秦国的士兵们更是无比的感激。

秦襄公为了这一次西征,准备十分充分,原野上的战车烈马一字排开气势凛然,而一万士兵列队而站,看上去黑压压的一片,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没错,秦国和郑国的军队都极为默契地穿着黑色的铁甲。

秦襄公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人了,在位十二年,等得就是今天。看到姬掘突不辞辛苦,越过胡国前来帮忙,他二话不说便单膝跪地,抱拳一拜:“今日郑国会盟之恩,秦国上下永世不忘!”

姬掘突此时似乎已经心存死志,对于一切虚名都已经看得十分模糊。秦襄公下跪之后他并没有惶恐,也没有赶紧推辞,反倒是实实在在受了秦襄公这一礼。秦国的将领们看到这一幕,原本的感激顿时消散一空,心里反倒是生出一丝恼怒来。

愣了一会儿之后,姬掘突才笑了笑:“秦侯何必如此。西戎贼人害我中原多年,肃清西戎乃是我辈本分。”说完之后他才慢慢将郑襄公给扶了起来。

秦襄公起来之后,盯着姬掘突看了一会儿,他突然发现眼前这个年轻人似乎变了。

当初骊山一战的时候他见识过姬掘突的英勇无敌,然而那个时候姬掘突身上似乎还有一点稚气,一种年轻人所表现得很明显的青涩的稚气。

但是此时此刻,姬掘突身上根本没有一丁点儿的青涩,所有的只是一种沉稳干练的王者之气,不,准确的说应该是一种肃穆冷库的秋意,仿佛就是这秋雨之后隐藏的那些薄凉。

这应该就是杀气了。

姬掘突先灭郐国,后灭东虢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此时此刻看到姬掘突,他才知道三年前的那个年轻人经历过生死血战之后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了。

这再不是他的晚辈,而是完全可以和他平起平坐的郑伯。

秦襄公又报了一拳:“此战还要多多仰仗郑伯的铁甲。”

姬掘突笑了笑:“什么时候开战?”

“休息一晚,明日我们便开拔。不出意外明日下午便可开战。”秦襄公说的已经比较准确了。

“很好,我的要求只有一个。我郑国以前兵甲,必须要担任中军前锋。”姬掘突冷静的说道。

听到这话,不光是秦襄公,就是秦国的那些个将领也都吓了一跳。

三军之中中军任务最为艰巨,是率先与敌军交兵的军阵。而中军前锋,更是中军里最危险的地方。在中军前锋的位置上,身后被众多军队挤压着,即便是想要逃跑都不可能,只能是一个劲儿地向前。而前方却也是敌人的中军前锋。

大家以为郑伯前来秦国帮忙,不过是走走过场,大家也想好了将郑国的军队放在左军殿后的位置,但是大家没有想到,姬掘突竟然主动要求将郑国的军队放在最危险的地方。

秦襄公这下有些不好意思了:“这是不是有些不合适?”

听到这话,姬掘突皱了皱眉头。

秦襄公赶忙解释:“不不不,我不是怀疑郑国勇士们的能力。只是郑国精锐若是有所损失,不光我心里过意不去,就是平王恐怕也心痛。郑国士兵是华夏族精锐,还是保存实力为好。”

姬掘突摇了摇头:“不,既然是精锐,自然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之上。”

说完姬掘突转身看向自己身后的这一支不对,大声问道:“你们想要在那个位置杀伐?”

郑国士兵齐齐呼道:“中军前锋!”

这一声大喊响彻天地,秋雨后的薄薄雾气都被冲散了。

看到这一幕热血,听到这一声呐喊,秦国不论是将领还是普通士兵,内心的哪一种激情都被点燃了。这才是真正的必胜之师啊。

秦襄公再次作揖,再次说道:“西征一战,全赖郑伯了。”

此时此刻,清国的将领和士兵们再看到秦侯给郑伯躬身作礼,再也不觉得这一幕不合适了。眼前那一个年轻人,完全当得起秦襄公这一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