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评论

是‘情窦初开’吗?

其实,裴晓琪对毛晓斌示好可不是一天两天,一次两次了,前面的章节中就有‘带饺子’、‘送电影票’等桥段的描写,当然,裴晓琪对毛晓斌示好并非没来由,谁让毛晓斌手榴弹一投冠全市,还破了市纪录;笛子吹得又那么好听,简直就是‘天籁之音’,‘笛宝宝’美名名扬校内外啊。恢复高考后,晓斌学习上又连连崭露头角,考上大学大有希望,这样的‘全面型人才’怎能不让晓琪姑娘动心呢!这一章里本还想安排这样一段小插曲,就是晓琪遭校内某班的一个小混混调戏,恰好被晓斌撞见了,结果便引出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感人故事,这恐怕也是晓斌这辈子第一次真正与人打斗。不过,这样一写下来,少说也得一千字,否则交待不清;另外,这种故事似乎也有点老套。思来想去,最后决定:还是算了吧。

《碎月如粥》

晓东的人生转折

晓东能一炮打响意义可谓重大,本来毛大年都大体上为他安排好了下放插队的相关地点,若不是国家及时恢复高考,晓东78年这年就要收拾行装准备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了。如果说,真有‘上帝宠儿’这一说,那晓东便在某种意义上称得上他那个时代的‘上帝宠儿’,因为他就和当今很多高中生一样,高中一毕业,然后便很荣幸地迈入大学殿堂。当然,能顺利考上大学与晓东平时打下的学习基础是有很大关系的,至少在那个极其不重视学习的年代,毕竟还有晓东这样爱看书的学生。

《碎月如粥》

高考,人生大考

无论40年前,还是40年后的今天,高考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几乎一直都不曾有太大的改变,因为高考,它不光是人生经历的第一场大考,它同时还是改变人生命运的一次考试,对于40年前参加考试的那些考生们来讲,他们的这种感受也许更为深刻。围绕‘高考’这个话题,我们又有多少悲喜愁欢的故事想倾诉或分享。今年正好是恢复高考的第40周年,我能以小说的形式粗浅地描述了一下那段历史,也算是对它的一种美好纪念吧!

《碎月如粥》

必然的选择

从抗战胜利后的国府大员‘劫收’到金府的彻底败落,毛大年所见所闻,加上所思所想,以及在此过程中,他所遭受的打击和思想上的矛盾斗争、不亚于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也正因此他才最终有了下决心投身革命队伍之举。可以说,一切都是顺应时代潮流,同时也是顺应内心觉醒之举。

《碎月如粥》

世道决定人生啊

人作为个体任何时候都是随着时代大潮在左右摇摆,或上下翻滚中曲折前行,毛大年自然也概莫能外。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国人民按说应该能扬眉吐气,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了吧?可事情却并非如人所愿,毛大年此时就仿佛跌进了一个人生的低谷,因为很多的事情并不像他所期待的那样美好,非但如此,有时他甚至觉得更黑。正所谓,期待得越高,失望得越深。而恰在此时,金府竟还遭到如此灭顶之灾,这更让毛大年觉得失落、迷惘、无助,简直不知该何去何从! 不好意思,还是打破了原计划,上海回忆已超出十个章节了。

《碎月如粥》

良师益友

包教官对于毛大年来说应该算是良师益友,他对毛大年的人生选择是有着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不过,毛大年最终并没有成为中共地下党,而只是一个倾向革命的进步青年,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有属于包教官的,也有属于毛大年自身的。还是限于小说的架构,这里是不便过多展开的。另外,这也是为了让毛大年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前后一致起来。如果当真把毛大年写成在包教官的不断引导下,最终加入了党组织,那么,试问一个解放前就加入上海地下党的毛大年,他解放后的政治地位还会是现在这种状况吗?怎么地也称得上‘老革命’了吧!

《碎月如粥》

曼丽终于出招了

这一章的标题原先打算就用‘曼丽出招’后来想想不妥,因为后面曼丽还有招数,所以就用了现在的标题。还是前面提到过的原因,毛大年的上海回忆不便过于展开,所以这章的跨度就比较大,直接从1937年跨到1944年来了,这差不多就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了,下一章便要结束毛大年的上海回忆了,还是让小说进程回到正常的历史轨道上来吧!

《碎月如粥》

包袱抖快了

本来没想这么快把花坛地道的谜底揭开,但关键是想早点结束抗战这一部分,要转入解放战争了,以及金府衰败的离奇过程,还有姚曼丽的种种小动作等等,所以后面就得加快节奏了。

《碎月如粥》

控制写作头绪好难啊

这一章本来可以写得更多更复杂也更精彩一些,但那样一来,这章篇幅会显得太长,如果是分成两章或三章来写吧,那又显得在单个故事上描写过于拖沓,与整部小说框架不协调,尤其这还是毛大年对往事的回忆部分,属于倒述,不能喧宾夺主呢!毛大年的上海生活前半部分回忆只用了七个章节,这后半部分回忆,我原计划是最多不超过十个章节,可现在稍一放开手脚, 便写了七个章节。后面还有好多内容要写,真怕三个章节写不完啊!要好好控制,控制!就跟控制饮食为了减肥一样!

《碎月如粥》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匹夫’应该是指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吧?看完这一章,也许有人会质疑毛大年他们还是中学生,怎么可能担负得起那么艰巨危险的任务?或者换个角度质疑,当时国府有关部门怎么能让一帮孩子去从事本该大人该做的事呢?这太不地道,也太不人道啊!正如前不久网上有大量帖子热烈讨论‘该不该让孩子学习刘胡兰?’一样。要我说,这是抛开历史大背景进行的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有人甚至会质疑我小说中写的情节纯属虚构,毛大年那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会,也不可能去参加类似的行动。对于提出这种质疑的人,我只能笑他们是对历史的无知。按他们的思维逻辑,那刘胡兰、王二小、小兵张嘎等等少年英雄岂不都是杜撰出来的?

《碎月如粥》
返回首页>返回
5 /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