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寻藏录1-4

第六章 石室

2016-08-30发布 2681字

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一整块有十几层楼高的大石头。整块石头被从中间剖开,小的那一半已经不见了,近乎垂直横截面上被人为的凿出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洞。小的只有拳头那么大,大的就是一整间的石屋子。形式格局都不像近代之物,可以看到一间间开辟出的石室内杂草丛生,所有被开凿过的边角都已经风化的极为严重,看来已经很有年头儿了。

三个人一下子全懵了,第一个发出感叹的是项昊:“谁这么牛B呀!劈开一整座山,然后在石头上掏洞盖了这么多房子,这得是多大的工程呀!至于这么折腾吗?!古代的房价还能贵过现在?!”

“我也不知道,从来没听说过北京附近还有这么个古迹。你看那还有炕和灶台,应该也不会是很古老的原古遗迹才对。不过有一点我很肯定!神话时代的房价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贵!”罗瑞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现实的不满。

陆林说:“不知道那是你们孤陋寡闻,这叫石崖居!已经开发成旅游区了。”

“你怎么知道?!”两个还在感叹的人扭头问陆林。

“别光看洞,你们看边上。”

两个刚才一直专注看着一间间石室的人,这才发现山体右侧刻着“石崖居”三个大字,还有山脚下用现代技术凿刻出的石头台阶和两旁的金属栏杆。在大山深处人迹罕至的荒芜古迹,突然发现现代文明的痕迹,让人既扫兴,又觉得踏实。扫兴的是自己并不是唯一到这里的人,踏实的是这里还是文明世界,这里很安全。

“干什么的?!想逃票吗?!下来!!!”山丘下传来一声喊。

冲他们喊的是一个带着眼镜的年轻人,三人用眼神商量了一下,顺着斜坡下了山。

“我是这的导游,你们是来玩的吗?是就掏钱买票,现在是淡季,一会我专门给你们几个解说。进来吗?多实惠呀!放到旺季,专属导游很贵的!”一阵清冷的山风吹过,四周除了他的声音一点动静都没有。看着一个游客都没有的景区,年青的导游说到最后自己都没了底气。

罗瑞掏出工作证:“你好,我是野生动物园的,刚才在追一只跑到这边来的猴子。它可能跑进你们景区了,方便让我们进去看一下吗?”

“不是游客呀?”年轻人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那行,你们跟我进去吧。”

一个导游,一个动物园的,两个人都靠旅游吃饭,也算是半个同行,没聊几句罗瑞就和小导游熟络了起来。小导游叫潘立国,毕业就被聘到了这里。

走上古人凿刻下来,现在已经磨得只剩下一个个小坑的台阶,看着一间间错落有致,相互叠压了六七层的石室,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石室形状不一,看样子工用也各不相同。虽然都很简陋,但石室内有门有窗有炕有灶,还通有烟道,每个石室都有单独的出口,但都交差会集到之字形的石台阶上。

“这难不成是哈比人修的?!这也太低了吧!”项昊抱怨到,所有石室的层高都不足1米5,他几乎都是蹲着进去的。

陆林弯着腰在四处打量,说:“哈比人是老外的,他们哪有这么聪明。你看这屋檐上都有个槽子,直接通到屋子里,看形状和大小可能是用来接水的。如果真是,那这些石室的主人当时就用上自来水了。”

潘立国在边上符合说:“陆哥说的没错,很多专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这些简单的石洞里有很多建筑上的奇迹。整个建筑无梁无柱,下层房间的空间和面积小,随层数增加空间和面积在慢慢变大。这样的设计能增大下层的承载能力和减小对下层的负荷,这些都极致地利用了力学原理。这些石室的形状和位置也很有讲究,这种错落式的层状结构,具有非常高的稳定性!还有像这个屋子里,均匀采暖的火炕技术、双层门窗的保暖技术、防雨水进屋内的排洪技术、防倒烟的双烟道技术,既使是现在的专业看了,也不得不感叹祖先们的智慧。”

“那这里到底是什么人修的呢?”听潘立国把此地的主人说得如此神奇,罗瑞不禁问道。

潘立国双手一摊,摆了个很无奈的姿势说:“没人知道!这里从没有出现在任何的史料和文献中,历史上对于它的记载是一片彻彻底底的空白。而且这里从来没有出土过任何文物,你看这些石洞,除了石头和草,干净吧?没有任何一件东西能证明这里主人的身分,露天遗迹不好保存呀。”

“那总该有个说法吧?比如是什么朝代的?”陆林问。

“没有,连石室开凿的时间都不好考证,有人说是大概一千年前,唐末到五代十国时期,也有人说是汉代。对石室主人也有两种比较被广泛认同说法。一种是导游词上写的这里曾是西奚族的山寨,一个从东北逃难过来的少数民族。”

小导游像个学者似的扶了扶眼镜接着说:“但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一来这里的遗迹显示这里的生活方式与史书上对西奚人的记载不同,西奚人断木为臼,而这里用的是石碾子,西奚人煮饭用瓦鼎,这里灶的形状一看就是架铁锅的;二来西奚人是住帐篷的,你相信一个人数很少住帐篷的民族,经过30年的逃亡以后,能有如此的智慧和财力来修建这些堪称当时最高建筑水平的石室吗?三来,你看这些石室,有的上下层之间相隔超过两米且没有台阶,很多地方是要利用山石突出攀爬、利用绳索攀爬和栈道出入的,非常之难。让西奚族的老人、妇女、儿童天天做这些事简直无法想象。”

停在一间较为宽敞的石室里,三个人都已经捡了个小石墩儿坐下,一直这样弯着腰实在太累了。项昊听到这里不由的惊诧:“兄弟,你懂的够多的呀!!那另一种说法呢?”

“另一种说法是屯兵说,这里是汉代烽燧线遗址。室内有马槽,外面有明显的烽火台遗迹。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很可能是古时动用军队力量开凿出来的,用于驻军的。”

“那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是真的?”

小导游又摊开双手做无奈状,说:“没有人知道。事实上这两种说法也都只是猜测,几乎都没有任何一点的实际依据。到现在为止,很多专业已经研究了好几十年,可这些石室的主人到底是谁,依然是一个千古之迷。”

“和着说了这么多和没说一样!”

“有几点可以肯定。”陆林接口道,“第一,这里的人身高普遍都很低。第二,他们中肯定没有老弱妇孺。第三,肯定不是防御性的驻军,直接在下面点一圈火,谁也跑不了,哪有这么驻防的,而且这个石室群本身的工程要比风火台大了不知多少倍,谁会这么傻。问题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他们才会把住处修成这么个形式呢?人矮,还要住在高处,开凿起来不知要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而且出入各种的不方便,这完全没有道理呀。”

“一只由哈比人组成的特种部队?”项昊想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其余三人都翻起了白眼。

听了小导游的讲述,触摸着屹立了千年的斑驳石壁,陆林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曾经这里石室的主人。他们是一个个人形的黑影,在自己眼前来回的走动着,忙碌着。有的黑影在把马牵进马圈,有的黑影在灶台边做饭,有的正的从上面几层攀爬下来跳上栈道,有的在山角的水井旁取着水,有的在推着石碾子磨着谷物……

等等!那是什么?

无数的人影闪动中,那推着石碾子的人形黑影,每转一圈,就能看到碾子一个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花纹,在黑影把碾子转到一定角度时显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