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叶语探案集

A.你偷走了我的目光(6)

2024-07-18发布 1598字

时间永是流逝,街市却并不太平。

画展还在继续,只是人潮比预期的要汹涌得多。美术馆里每天都挤满了看画的人群,尤其是那幅《目光》的前面,永远挤满了人。大多数参观者只能站在无数的脑袋后面,踮起脚尖才能看到那束神秘的目光。策展人高先生每次看到这个场景都要无奈地苦笑。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效果,是应该高兴,还是伤心。

画展外的舆论话题正向人们无法预知的方向延伸。

一篇发表在《美术报》上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的文章引起了画展团队的警觉。这位著名的评论家针对这次画展所表达的灰暗主题发起了攻击:画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死亡、疾病、痛苦、疯狂的迷恋甚至颂扬,难道不是这起惨案的元凶吗?艺术家在西方社会历经五年的学习,带给我们的不是积极向上的精神财富,而是积存在西方沉睡意识中的颓废、垃圾,我们为什么要为这样的艺术作品策划这样一个规模空前的展出?这样的西方颓废艺术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思、警惕吗?

对于这篇评论,白冰没有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她选择这个主题之始,她就已经考虑过类似的批评可能会出现,她不在意,因为她很自信,对于艺术,对于情怀,她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体系,不需要别人来说教。

但对于美术馆来讲,压力却是不言而喻的。高馆长曾经想过与那位著名的批评人沟通一下,但文章已经发表,事后的沟通又有什么意义呢?走一步看一步吧。

而另外一本专业杂志《当代艺术》则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该期刊中未见署名的评论文章指出:存在这样的一种可能性,就是事件本身并不是真正的自残血案,而是一件艺术品。

行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这个观点在外行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代艺术家们看来,又是非常自然的,而且还是一件非常有创意的,表达也是空前成功的艺术品。这种艺术的形式名叫“行为艺术”。

百度词条对“行为艺术”的定义如下:行为艺术,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它是指艺术家把现实本身作为艺术创造的媒介,并以一定的时间延续。当今的行为艺术表现形式,大都与淫秽、血腥、暴力相关,引起不少人的反感。

为了普及行为艺术的概念,也为了方便读者与开幕式自残事件进行对照,该文章的作者提到了美术史上最著名的案例之一:1917年,法国艺术家杜尚在一个小便池上随便签了个名,起名为《泉》,送到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这一事件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作者为了让读者认识到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提到了《溜白菜》这个作品:在北京迷笛音乐节上,行为艺术家韩冰现身,发起遛白菜活动。韩冰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没朋友可以倾诉,有个朋友也不见得能帮你清除寂寞,“遛白菜”真的没啥可好奇的,大白菜寂寞,又有随时被丢弃的危险,人也如此,说白了,“遛白菜”,其实“遛”的是自己。

还有另外一个作品《全裸睡铁丝》:艺术家周洁裸睡在铁丝床上36天,而这36天里,周洁可以正常进食、洗漱、如厕,以及玩手机等。

那么从行为艺术的发展以及中国化的现状来分析,出现以自残为表现形式的行为艺术,不仅是有可能的,而且是非常有创意,又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只是,与上述案例相比,开幕式自残事件缺少一个作者,一个公开宣称作品所有人的行为艺术家。

难道这个作品还没有完成?在可能的作者的预言中,“剧幕深垂”的时刻,他将重新“带着黑暗重生”,让“我的爱”,也就是他心中的观众“在此安心等候”?到那个时候,他将完成他的作品,并公布自己的作品名称、主题,以及大家最关心的:作者的真实身份?

对于这篇报道,白冰认真地思考了几天,她觉得这是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了。这种解释让她稍稍有些安心,因为这也就意味着:开幕式上的自残事件很可能只是一个表演,没有人受伤,那只是一个魔术而已,只需要给一个演员一个血包,两个道具(仿真眼球、仿真手术刀)而已。

可是那个血淋淋的眼球是如此逼真呀!

她依然不能确定,依然不能入睡,她已经失眠七天了。她知道自己还将失眠下去,在答案未能揭晓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