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桃源梦

第十四章 为增产……

2022-05-26发布 7214字

十四、为增产 政府推广双季稻

为发展 农民积极卖余粮

这天,赵序宏又来动员赵恒顺,仍然要他出任东圩自然村的负责人。他知道,赵恒顺虽然连阿拉伯数字也认不全,而在农活上却是一把好手,为人也忠诚可靠,在东圩村里颇具威信。几年来,了解他的政府干部都很器重他。他不像好主任“当面对你笑,背后另一套”。这样的人如果能出面为大家做事,村民们会拥护,政府也能放心;他在这个职位上,也能省点心。

赵序宏是东圩村以南小村赵家人。现在,赵荣春在芝渡乡当乡长,他当农业主任,对赵恒顺了解得清楚。他找到赵恒顺说:“老兄啊,你在东圩是最早的共产党员,应该要为村上做点事呢!我们跟你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你哪能老是不领情呢?不识字要什么紧?像我,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是搞了这几年的干部了么?虽然没有干出大名堂来,可是,老百姓也还没什么意见,我也就问心不愧。我真觉得,这当干部,才干的时候,是摸不到深浅,有点担心干不了。干长了,也像家里做事一样,会有头绪的,就不觉得难了。哎,你东圩是个大村庄,工作要是做得顺序了,我们一个乡的工作也就好做得多了。”

赵恒顺听了,觉得左三右四地拒绝,实在是不识抬举。于是说道:“我本来没想过当什么干部,只想能把自己的田做好就行了。你和我说过不少次了,说明你能看得起我。其实,我只会做田,哪晓得当干部?要是答应你当了干部,只怕会让你失望!我虽然是共产党员,不瞒你说,当时入党时,还真有点稀哩糊涂。你说我应该为村上做点事,我就听你的话吧。不过,你得支派我。我看,这村上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可做,不会耽误了我做田吧?”赵序宏听了他的表白,满心欢喜。在心里暗暗庆幸道:我在东圩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了。于是,赵恒顺当起了东圩村上为头的人。

1955年春耕到了。这一天赵恒顺接到通知,到乡里参加各村负责人会议。这次会议,是在芝渡乡政府驻地关帝庙里召开的。会上,乡长赵荣春说:“今天召开各村负责人会议,是破圩以后的农业生产专门会议。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号召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解决劳动力单干的困难,互相协作进行生产。这样的组织,叫做互助组。怎么组织法呢?”他详细地说明了组织方式,并且强调了它的重要性。说完了互助组,他又说:“为了解决农民们遭受水灾后的实际困难,政府决定按照田亩无偿地发放稻种,同时还要推广双季稻。为此,特别给我们调来了能做双季稻用的水稻新品种。有了这些新品种,我们本来一年只收一季稻子,就能收两季稻了。一年能收两季稻子,产量当然会大幅度提高。这样的生产方法,是改一季为两季,到时候要收获早稻,还要栽插晚稻,所以,我们叫它是‘双改’。因此,今天的会议也叫‘推广双改’的会议。怎么推广呢?这里的道理和技术问题,请县里来的技术员张欣同志,给大家谈谈。”

他说过以后,坐在他身旁的一位文质彬彬,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开一个笔记本,侃侃地谈了起来。他说,目前就要推广做双季稻种植的新品种,早稻叫做“早尖”,双季晚稻叫做“红冬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生长期短,产量高,适合做双季稻用。早稻收获期在立秋前半个月;双季晚稻收获期在立冬前后。根据我地无霜期的情况,这两种稻子可以配合种成双季稻。农业要增产,种好双季稻,将是关键手段,也是今后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①。他说了这些,还将种植双季稻的有关技术,详细地讲解了。好在来参加会议的大多数人,都是种庄稼的行家,只要他讲到了,大家也就能听得明白。

开完会,赵恒顺便高兴地回到村上来。他将政府要求组织互助组、无偿地发放稻种、还要求推广双季稻的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听了,相互转告。大家觉得,政府能这样的关心农民,还真是稀罕得很。这天晚上,许多人像听奇闻异事一样,聚集到了赵恒顺家里。大家都感慨地说:“人民政府,真正是我们自己的政府,知道我们破圩回来种田连稻种都有困难了,竟无偿地发放给我们。这要是在解放前,连做梦也想不到啊!”而后,大家在弄清楚了互助组、双季稻的内容后,竟各抒己见,七嘴八舌地谈起来。一向寡言少语的农民们,今天由于非常兴奋,打开了话匝子,话竟然多得没完没了。

董老四是最喜欢讲老话的人。正因为这样,他虽然只有四十开外的年纪,人们却叫他是“老董四”了。

老董四最先开了口。他说:“我们这里种田,从老祖宗到现在,都是忙的时候大伙儿互相换工,你给我做了,我再给你做,这不就算是互助组了么?政府还叫我们组织助组,是怕我们没地方换工,也是对我们关心呢。顺子,我看,政府再要说办互助组的事,你就说我们早就是互助组了,不要再组织的呢!要说这双季稻嘛,我们惯来不仅种水稻,还种小麦、大麦和油菜。也不只是只收一季呢。只是这些午季收成都不大好,忙人倒还是一样的。现在要种两季稻子了,午季恐怕就没什么人再种了。”

董老二说道:“这也不见得呢。小麦油菜,是在稻子收获以后种的,是来年收获最早的庄稼。再说不种点油菜怎么能行?还要吃香油呢。这新来的早稻,就算是收得早,哪能早得过初夏的午季呢?种点午季也好接接季②啊!”大家听了,都说董老二说的对。

老态龙钟的董成旺干咳了两声,却唱起了反腔:“你们不要高兴得太早了!双季稻到底是什么收成,只听他说产量高,我们自己还没看见呢。现在不是也有接稻么?大家为什么不肯多种啊?还不是因为它收成不好?一般生长期太短的庄稼,产量总不容易高得起来。这双季早稻秋前半个月就能收割,接稻不是平秋也能收了么?只是不能再栽下一季稻罢了。政府说得再好,我们还没看到收成,总难相信。”大家听了,都说老成旺考虑得全面,今年只能少种一点,看看情况,来年再说。

听了老成旺的话,老董四又说起接稻的历史来。他说,种接稻,只是为了接济“青黄不接”的饥荒。从种接稻的情况看,我们做田的人,在老祖宗手里就穷困得很了。“‘知了叫’的歌,你们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唱的吗?”说着,他竟然念了起来:

‘知了叫,打接稻。接稻黄,卖老娘。

老娘老娘不要哭,三担和糰③四担肉,收了接稻就来赎!’

你们说,不是穷困得不得了,哪能卖老娘呢?这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唱的,我看还不知道是在哪个朝代呢。可见,我们这些穷苦的种田人在老祖宗的时候,就是穷得饭也不够吃呢!”老董四真是浮想联翩。可是,在坐的人只关心当前的事情,竟没有人理会他谈古论今的事!

此时,赵恒顺说话了:“老话说‘懒做田,勤换种’。政府叫我们多种双季稻,我看也是给我们调换种子的好机会。至于说它产量,县里的技术员说,不会比现在种的湖南秈低,这就能算是好种子了。我们历年种的单季晚稻,哪能种啊!不仅虫子喜欢吃它,还老是生病,弄不好就没什么收成。这双季晚稻比现在的晚稻还迟,我就怕它要生虫,怕它要生病;到收获时,又是冬天了,怕要冻得洗澡受不了呢!”赵恒顺居然说出了三个“怕”字来。

年轻的董正玉总没开口,听了赵恒顺的话却说道:“冷都不怕,怕就搞‘双改’时,会热得受不住。”他又说出了一个“怕”字来:“我们现在种的中稻是‘秋前十天没的割,秋后十天割不彻’,都秋后收割中稻了,还热得受不了;这早尖算起来,进伏就要收割,正是六月心里天气,要收稻子又要插秧,忙坏人事小,就怕热得受不住呢!”

赵恒生是个不怕苦和累的人,只要收成好,他就高兴。于是说道:“中稻(湖南秈)真难兴(种),要是兴得差了,它就‘三个钱一棵香’,一亩打不到五担稻;兴得好了它又要倒伏,也没什么收成。要想兴个秸青子黄的分田分挑④的产量,难得很。这早尖不知道是什么特性?做田的就想能有好稻种。”

老董四从赵恒顺手里“夺过”烟袋来,将含在嘴里的一头,用手心擦了擦,按了些黄烟丝在烟锅里,点着火,吸着了,慢条斯理地说道:“常言说得好‘发财由命,做田靠天’。不管什么种子,老天不帮忙,总归搞不出名堂来。遭干发水都不讲,收到家的东西,虫害、发瘟也会弄得没收成。人说‘蝗虫打,结虫梭,抽心虫⑤没奈何’,就是打呀,梭呀,哪个能打得了,梭得尽呢?还有‘鬼火烧稻’、‘开缺瘟’,眼睁睁地望着到手的好稻子,却收不回来,真寒心呢。这双季晚稻啊,怕就怕在这上面呢。”

董老二说:“解放前一年的春天,我们请道士做了‘社清明’,又请石匠做了‘石和尚⑥’,这些年鬼火烧稻、开缺瘟确实是少了。”

小汉听着插话说:“搞这些名堂有什么用?把那石头做成了菩萨,赤裸裸的用手扶着鸡巴,直挺挺地站在田里,难看死了。”他的口气像是在与他父亲抬杠。

老董四听了,用教训的口吻说:“你小孩子家晓得什么?‘鬼火烧稻’是鬼火姑娘望着稻子成熟了,觉得好玩,就漫田四野地放起野火来。有了石和尚站在田里,那大姑娘怕丑,就不会来放野火,鬼火烧稻的事就不会有了⑦。”

小汉听了不以为然,说:“真的啰?”老董四不屑一顾地哼了哼,没再理会他。

这些人说三道四,没有主题,也没有说出什么名堂来。谈得要睡觉了,赵恒顺说道:“刚才大家对互助组讲的不多。可是,上面还要求的紧得很。我们都要想一想,哪几家愿意在一起组成互助组,都来对我说一下,乡里还要这个名单呢。早尖稻种,哪个要多少,回去都要做个打算。不用早尖的,去领湖南秈。政府要发给我们稻种了,我们不能连打算都拿不准呢!那样,还怎么个领法?今天,还有许多人没有来,难为大家都转告一下,叫他们也做好打算。”

大家听了都说:“那当然喽。”于是,各自回家休息去了。

赵恒顺既然做了村上负责人,这组织互助组,他就得真正地组织一下。于是,他告诉了赵恒发,又找到了董老二,他们这三户就算一个互助组了。其实,正如老董四说的,就是政府不号召,这三户的农活也多在一起做。他们这个互助组,每户土地差不多,都计划了二亩早尖的任务。村上各户,也都汇报了各自所在的互助组组织。其中有三户的,也有五户的,总共成立了十八个互助组,每个组都指派了组长。领稻种时,都是组长出的面。不过,种早尖就赵恒顺互助组每户是二亩,其他每户顶多的就一亩,一般只半亩计划,与过去接稻仍然差不多,同时,接稻却也没人种了。其余的还都是老中稻——湖南秈。

人们知道,被大水淹没休闲了一年的歇放田○8格外能长好庄稼。因此,今年大家的生产兴趣格外高。为了早日摆脱水灾造成的粮食紧张,各家各户把领回来的早尖稻种都慎重地经理着。因为它收获以后还要再栽晚稻,所以大家都力争提早。清明一过就将早尖撒到秧田里育秧去了。当家品种老中稻却还是老习惯,在谷雨边才下田育的秧。

赵恒顺小组三户六亩早尖,秧苗育得都很好。立夏前,即闰三月十二这天就开始了栽插早尖。因为每户都只有二亩田,就一天功夫;三户三天全部栽插完了,而后各人管理着自己田里稻子。赵恒顺逢人就说,一定要用心把双季早稻管理好,看它的收成比湖南秈哪个强,明年就好做打算了。

农谚说“麦子候着吃,稻子走着吃”。这早尖稻子果然来得快。它在田里一天一个样子的猛长,五月二十,稻穗就饱了半粒米,呈绿豆色了。而过去的这个时候,接稻则刚刚抛穗。嫩黄色的早尖稻穗,随风起伏,显示着丰收的景象。一些人被饥饿折磨得无可奈何,竟把嫩稻割了回来,捋下稻粒,用水淘干净,泡在水里,用石磨磨出稻浆来,拿纱布滤去稻壳,用稻浆熬糊吃。嗨!这办法好得很,每天只割那么一点点,损失并不很大,全家人都吃饱了。随着稻子一天天的成熟,米粒一天天地饱满,人们摆脱饥荒也一天天地成为了现实。

农历五月二十边,赵恒顺见早尖已经呈金黄色了,便向村民们说:“这早尖现在看起来还青了一点,不过带点蛮也快能收割了。要想双季晚稻也有好收成,就应该提早一点收割早稻才好,这实在是在与老天‘抢’季节呢。”赵恒顺将抓紧收获早稻和提前栽插双晚,说成了与老天“抢”季节,大家听了,认为他说的很形象,于是,都把“双改”叫成了“双抢”——即抢收抢栽。

五月廿六(公历7月15)日,赵恒顺互助组里开始了早稻早尖的收割,接着全村也都跟着开始了“双抢”。收获上来的早尖产量,果然不凡,长在田里看似又矮又单的稻子,每亩收成都在千斤左右,能抵得上较好的湖南秈中稻。这样,人人都说政府没有说假话,只懊悔自己没肯相信,今年种的太少了。

炎热的暑天,太阳当头照着,有时闷热得连知了也懒得鸣叫;风儿像怕热似的,老是躲在闲处不肯游动;天公为了减轻太阳的过火,老是推来一堆堆云障,遮一下阳光。可是这些云障总难尽职,到了中午前后,往往被热浪卷来的大风刮得化成倾盆大雨,淋得大地一片水灵。在这“好汉不挣六月钱”的季节里,凡是有条件的人都避暑去了。而农民们却开始了最紧张、最繁重的“双抢”劳动。他们,不仅起早摸晚,连中午火一样太阳也不避一避。正如董正玉当初说的,这六月里又收又栽,热得实在难受!

好在这一年双抢任务不大,大家都做得悠闲;然而,却也比平常的劳动辛苦得多。本来收获稻子,都是在田晒干了的情况下进行的,劳动起来爽脚爽手,利索得很。而现在为了能及时插上双晚,都灵活地将早稻田水一直留着,收割时,田里依然稀烂,拖泥带水,唏哩哗啦,泥浆和着汗水染得人们面目皆非。

“双抢”的第一道工序,是收获稻子,接着赶紧清理稻草,用牛犁田。耕牛怕热,人们只好起早贪黑,甚至夜里用牛。火一样的太阳老是把耕翻的犁垡晒得像河蚌壳一样,必须人工锄垡。田耖平后,总还有许多稻档冒在水面上。于是不能做“大事”的孩子或者老人,也到田里来,把稻档子扦进泥里去。

收回来的早稻,必须及时晒干,否则很快就会变质。可是,老天下雨像是玩魔术似的,令人防不胜防。老是天上一块乌云,一声闷雷,就是滂沱大雨。这一年的双抢,赵恒发一家尽管天天防着暴雨,有一回,尽管全家人都淋成了“落汤鸡”,晒场上的稻子仍然被猝不及防的大雨冲得四处都是。

第一年的“双抢”,赵恒顺互助组里的三户,男女老少齐上阵,六亩早尖收获,双晚栽插,加上秧田是七亩多,人工加牛工努力的忙着,居然用了十二天时间。

栽下去的双晚,生长势头蓬勃。赵恒顺看着可爱的双晚,感慨地说道:“嗨!这‘双抢’啊,我们老做田的,真像是孙猴子过火焰山——虽然有幸过来了,却也脱掉了一层皮!”其实,他们这还只是初试牛刀○9!

“双抢”过后,很块就到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气候宜人,此时正是双季晚稻除草与治虫的关口。人们在维护稻子旺盛生长的同时,也享受着丰收在望的喜悦。这个季节里,行走在蓝天绿野中,爽心侠意的民歌,总在耳畔飞扬:

郎在田里耘青棵,姐在家中把眼睃,一睃田中长好稻,二睃小郎唱好歌。日里郎无银钱用,晚上又无妻子眠;

脚踩黄土日晒背,哪有心思唱好歌。没有银钱姐给用,没有妻子姐与眠。茶壶打把落张嘴,去年许郎到今年。

去年许郎花兜袋,今年许郎缎丝鞋。花兜袋、缎丝鞋,事到如今都没来。别怪小妹心肠狠,只怪他家闺门紧。

在家自有哥嫂管,出门还有小妹跟。新打大门铁杠杠,新打后门铁杠撑。天井用了天罗网,地上也用绊脚绳。

房门用着玉锁锁,纸糊窗子高不明。床前达板石灰号,红罗帐子挂响铃。昔年你到姐房睡,一桩险事吓坏人。

困到半夜来翻身,碰着铃铛响一声。嫂嫂听见喊哥哥,小妹房中有坏人。哥哥拿把杀人刀,嫂嫂端来放血盆。

喊声小妹快开门,你的房里有坏人。小妹说声不要慌,等候小妹穿衣裳。上身穿上飘白褂,下身穿着地罗裙。

地罗裙来地罗裙,左一层来又一层。裙子随地拖着走,裙子里面藏亲人。小妹开口将言说:哥哥嫂嫂听分明,

小妹房里有坏人,愿做刀下该死人;小妹房中无坏人,用何交代出我门?嫂嫂听了小妹说,打个团团出了门。

开了大门送哥嫂,开开后门送情人……

这是《和姐歌》的一段唱词,它还有着很长的内容。圩区农民们唱的歌,形式五花八门,有的优雅细腻,有的粗俗豪放。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是农民们忙中取乐的方式。

年终,双晚稻子也和传统的中稻、单季晚稻一样,获得了好收成。实践使人们对双季稻产生了由衷的宠爱,也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人民政府真心实意地关心农民的实在之处。农民们在高兴之余,又非常感动:哪里见过衙门里的人这样的关心农民的生产呢?如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算是生在福中了。从此以后,凡是政府的号召,农民们都热心拥护。

农民们收上来了,国家收购新粮也相应开始。这一年国家对稻谷定价,每百斤仍然是六元六角。大丰收以后,粮价仍然能够稳定,大家卖粮积极性很高。除了口粮种子和交足农业税外,多余的几乎都卖给了国家。

国家为了多收购粮食,努力地增加着库容,除了在各自然村设有临时收购点外,还在水运便利的河口——周阳垾设立了大粮站。卖稻送到粮站里,另外还加“脚力”○10。于是,为了多挣钱的人,便不嫌路远,连收购点也不送,每担都挑着老秤150至200斤的稻谷,送到周阳垾粮站里。五六里路,每天都是早上一趟、上午、下午各两趟,五担跑下来,一般人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居然还有人一天跑上六、七趟的。

粮站收购粮食服务态度特别好:冷茶免费满足供应,卖稻的只要一到,立即看样过磅,决不无故耽搁。因此,卖稻的速度很快。

才丰收了的农民,因为有了点现钱,便想到了改善当前的生活条件。在这样良好的社会环境下,他们还激发起了今后的生产热情。好像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只待自己能够吃苦耐劳,就能“心想事成”了。

①此后双季稻在沿江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格局。面积逐步扩大到了总耕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②接季:从前农民粮食老是不够吃,种点速生庄家补贴缺粮的困难。这种方法,叫做“接季”。

③和糰:用炒爆的穤米加糖浠搓成球状的食品。用以象征“欢乐团聚”的祝福,

④分田分担:一分田收获过秤一百斤;分田分挑,一分田收获一个挑担,约一百五十斤。本文所说的亩,除已有说明的外,都是指老亩。

⑤蝗虫,结虫,抽心虫:都是农业害虫。其中结虫,是稻包虫,钻心虫是螟虫。

⑥石和尚:用石头雕刻的赤身裸体的男子塑像。

⑦老董四说小汉不懂,其实,当时的农民全不知道:被他们称做“鬼火烧稻”,是水稻白叶枯病;而“开缺瘟”则是稻飞虱所为。

○8歇放田:荒芜没有耕种的田。尤如人劳动中休息一程(放)的意思。

○9此后的年份里,每逢“双抢”季节,人们都起早贪黑地劳动。晌午的太阳晒得田里的水像烧开了似的,全然顾不得。早上和傍晚虽然凉爽,可是,蚊虫却多得捋得起来。为了求得上好的收成,人们珍惜时间,不惜艰辛而又沉重的劳动。

○10脚力:即送稻去的人工运输力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