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三农今昔

第九十一则 育儿的新项目——陪读

2021-09-18发布 1388字

第九十一则 育儿的新项目——陪读

农民分田到户后,生产上有了自主权,各项事务安排也都自主起来。由于计划生育,孩子很“金贵”,对培养他们的前途都非常重视。本来,农民们养儿育女能够供书上学就算很好了,从来没有“陪读”的事,而现在却成了普遍情况。

人们对孩子的陪读,从实在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护读”。大约这个词不够传统,人们不习惯,所以都叫“陪读”。历史上富家子弟读书,都有书童之类的人侍候,那才是真正意义的陪读。现在孩子读书,一般都是妈妈、奶奶等长辈去“相陪”。她们的任务,是在照应好孩子的生活同时,还要监管好孩子:既是要让孩子具有常规的生活保障,更是要督促孩子认真读书,免受不良风气影响,贻误学习机会。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虽然发展了,却也产生了不良风气。这些风气在社会上聚集成黑社会逆流,在学校里便形成了“嬉皮流氓”的群体。这个群体里的人以学生的名义存在于校园里,不仅他们自己不安心读书,还常常纠集其他学生参与他们超越规范的活动。当纠集到某一个学生时,只要与之“活动”过一次,便会经常地胁迫着参加。要是不肯参加,便寻绊加害,使之无法在学校待下去。因此,在校学生必须自己规范自己,绝对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而他们自己却难得做到。对于这样的情况,学校当局虽然十分重视,无奈他们年龄都还小,不适用法律对待,只好以教育为主,于是,总是无法根绝。

东圩村赵家一个孩子,读书很用功,初中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常常被学校奖励。在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的环境下,他考高中,因为是农业人口,分数加得过高,以一分之差没有被县城唯一的中学录取。他父母找关系,让他进入了一个集镇办的高中。那学校里的“嬉皮”风气猖狂得很,常常胁迫这孩子与他们一起滋事。先期,这孩子以为都是校友,去“玩”了一两回,后来决心回绝。却遭到那些人的群殴。学校当局虽然向孩子家长做了道歉,可是,这孩子在学校里却待不下去了,只好辍学归来。这件事对东圩人影响很大,而且,这样的情况各地频频发生。于是,孩子远离自己家庭去读书,家里只好派人陪护。

东圩周边人最早陪读的,是在本世纪初的那些年。陪读的人在学校周边租赁私人房子。离家读书的孩子本来应该是住校生,这样,便成了“走读生”。孩子本来是在家庭的环境里生活,这样,虽然离开了家庭,因为有租赁的房子和亲人料理生活,感觉上仍然是在自己家里一样。

这样的陪读代价是很高的。房租,学生以及陪读人的生活费用加起来,比学校的学费多了许多。可是人们已经将这项开支列为“省不掉的钱”。这样的陪读,对提高孩子的学业有着促进作用,对在读孩子的性格,也具有规范的培养,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孩子在学校的人生安全。

陪读,最初只是少数家庭环境比较宽裕,对孩子读书格外注重的少数人。渐渐地,蔓延成普遍情况。如今,东圩周边的人们,将陪读当成了一件省不掉的正常大事。家庭只要有孩子离家去读高中了,无论家庭经济状况任何,都事先安排好去陪读的事宜。

学校当局为了学校的名誉,总是劝说不用陪读,学校保证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的正常,叫家长放心。可是,常常是一件不大的事,便会“满城风雨”,家长们见了,设身处地的想想,还是陪读放心。于是陪读成了培养孩子的新内容。

只是孩子在这样陪读的环境里,没有自理生活的习惯,到了大学后,自己料理自己的一切时,很难适应,必须要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因此,网络上竟有“大学生将自己的脏衣服寄回家洗涤”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