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浮生略记

孩子兴趣决定前途

2021-04-18发布 2933字

孩子兴趣决定前途

鉴于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对孩子的前途应该要有负责任的作为。因为孩子来到世界上,会有他漫长的人生路程,如果有着良好的兴趣,就会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必定会影响他一生的作为。他的所作所为,形成的结果,便是他人生的旅途。

人的性格,主要由兴趣决定,而兴趣是可以培育的。如何培育,虽然有些讲究,但是,如果能明白兴趣是性格组成的重要因素,对兴趣的培育,便会有清晰的认识。

孩子来到世界上,最初的思想意识完全是一张白纸,可以做最美好的设置,作最鲜美的“图画”;如果不予做作,则这张白纸便会慢慢地蒙上尘垢,失去本来的光泽。培育孩子的兴趣,应该从懵懂无知,即还不理解人事的时候开始。一个三五岁的孩子,对世界上任何事,多是觉得新奇,有着极力的求知欲与模仿心理。在这个时候,作为孩子的抚养人,应该与之建立亲近与体贴的感情,让孩子对抚养人有着信任与依附的情愫;在他生长过程中,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循循诱导,便可以将孩子培育成抚养人所理想的兴趣来。

如果抚养人不能与孩子建立友好的感情,却用“想当然”的办法,强制孩子顺从,则孩子便会对抚养人敬而远之,会在自己所处的环境里,形成他自然的兴趣,更会对施压的抚养人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的兴趣与抚养人的理想便产生自然距离,到了这样的情况时,则孩子就很难成为抚养人所理想的形态了。

我所以有以上的认识,实在是从实践中理解的。我有两男一女三个子女,根据我自己成长的经历,对他们的培育,都是采取的以上方法的。虽然受环境限制,他们现在没有上等人的境地,却也有自立有余的情景。到了孙子辈的时代,因为只有女儿的孩子,即我的外孙,我可以接近外,我自己的孙辈,被带到城里,我很难接近到。因此只能对外孙有过培育的机会。而又因为是“外孙”,没有直接的主权,两个外孙,却又有着迥异不同的情况。

我女儿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孩,取名叫毛毛;小的是男孩,取名叫小宝。大孩子出生后,多在我这里生活。在她三四岁时,我便有意识地对她进行诱导式的教育。

我家里开着小杂货店,香烟外包装纸不少。毛毛刚刚能执笔时,我就用我店里的香烟外包装纸给她涂鸦。无论她图的怎样,我都表示很高兴,赞扬她,鼓励她继续涂画。渐渐地,她喜欢上了画小人,画长辫子、长裙子的小女孩。有时候,在不长的时间里,她能画掉一大叠包装纸。反正这样的纸她画与不画,我都是当废品处理。当她的涂鸦熟练了一点后,我便教她写简单的文字,先是写家里人的称呼,再是写简单的数字。渐渐地,她爱上了书写和画画。当她做了一程后,我便鼓励她去玩别的。可是,她多是喜欢涂鸦和写字,居然不喜欢别的游戏。对于她的行为,我多是鼓励与赞扬,从来不曾勉强过。于是,她把别的孩子无目的玩耍时间,都用到了书和笔上。

当时念小学还没有“必须在户口所在地报名”的规定,因此,毛毛是在我这里开始上的小学。她进入小学后,学习进步很快,认为学习是愉快的乐事。每当学校放学后,我都询问她当天学习情况,用赞扬的口气督促她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她都高兴地做得很好。学校放假时,我便诱导她复习功课,多做作业。有空了,还是叫她画画。这样,她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定优秀,并认为学习功课是娱乐的最好机会,心理上没有学习负担。

到她读二年级下学期时,她的祖父将她接回去了,在他们自己村的小学读书。当时,我们村上的陈老师在那学校当小学老师,见到毛毛的学习情况,十分羡慕,看着她,竟自发起呆来,居然说:“这小家伙怎么这么聪明?”其实,她哪里是格外聪明,而实在是她兴趣成为了习惯的原因,也是我“寓教于乐、循循诱导”的结果。

毛毛因为有着良好的学习兴趣,读书一直都很优秀,居然考上了“县城一中”,这在我们农村是少有的。而且,她很容易地考上了大学,还读上了“研究生”。她要是愿意继续深造的话,读博士生也不会有困难。

其实,毛毛只是在上小学二年级以前的那几年的时间里,我给她养成了爱好学习的兴趣,并且成为了习惯。因此,我认为,孩子的兴趣培育,应该是在意识还没有形成之前。

我的第二个外孙小宝,由于是男孩,他的祖父格外重视,不让他长期住在我这里,大约是怕我“占据了他的亲情”。他出生后,到我这里来,只是偶然。来的时候,只能是“客居”,我无法对他进行系统的引导,只能叫他像他姐姐一样书写或画画。可是,当他回去以后,便丢一边去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知道会影响他兴趣的形成,但由不得我的主张。

小宝是在他自己村小学发懵读书的。他读书以后,学习情况一直不理想,中考只是考上了县三中,高考没有考上本科大学,去读了技校。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只好与其祖父说:“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念书这一条路,只要孩子识得了门面字,以后也会有饭吃的。”于是,小宝早早地结束了读书,走入了社会。

我这两个外孙,现在都还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前途没有定型。但是就学历来说,小外孙已经是“输了一筹”。每每想到这件事,我总觉得(好像)没有尽责的愧疚。

从我两个外孙的学习情况看,对于孩子的教育,必须要从他(们)还没有自我意识的时候就得用心培育。所谓培育,不是强制灌输,而是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循循诱导,将孩子良好的兴趣培养起来。有了良好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成为习惯。之后,他自己便会在这兴趣的引导下,自觉地进行自己学业,而且会感到愉快,不会有很大的压力。

其实,学生的课程都是渐次渐进的,不是“一步通天”。学生只要将每一个层次的课程都吃透弄懂,就会稳步前进,这应该不是很难的事。而难的是,当前的一层次还没有弄懂吃透,却又上升到更高的一层,这以后就越来越跟不上了。像登山一样,虚空的跨越是不可能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稳健地到达山顶。

我历来不赞成孩子上补习班,更不赞成“疲劳战术”的学习方法。我总认为,轻松的心态,愉快的学习,才是正确的方法。而补习班或者是艰苦的疲劳战术,不仅给学生增加了精神负担,还把有限的、应该娱乐的时间都占据了,这样怎么可能把新的课程学习好呢?

应该明白,在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勃发时期,具有强烈的烂漫特点,哪里能用巨大的学习包袱压迫得他不能喘气呢?而且,接触课程以外的世界,也是孩子见识社会的机会。一个没有社会见识的人,即使有着不错的课内成绩,是很容易会成为“书呆子”的。补习与疲劳战术的学习方式,虽然延长了学习时间,绝对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决定其终生前途的基础。而兴趣爱好,在他意识形态最初的时候是可以培育的。而当他的意识形态已经形成后,再想改变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孩子的教育,应该要从他还没有形成自我意识时期做起。主要的方法只能是“寓教于乐,循循诱导”,把孩子良好的兴趣“铸造”出来。有了好兴趣,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便会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惯。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对某项内容有特别的兴趣,将来,这孩子在这一方面就会有他的特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我平生没有真正从事过教育工作,自然没有这方面系统的心得。以上所写的这些,只是在具体生活里感受到的真切体会。对于后代,谁都希望他们能有个好前途;而好前途必须要有好兴趣,才会形成好习惯,才会有坚毅的奋斗能量。历史上“白屋出公卿”的人物,都有好的兴趣,并且持之以恒,形成了好的习惯后,才有了他们靓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