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浮生略记

说说“跑长毛反”

2021-03-01发布 3238字

说说“跑长毛反”

阅读这篇文章时,先得弄清一个词语:什么叫“跑长毛反”?

唐代诗人杜牧在他的《赤壁》一诗中说:“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说的是赤壁怀古,我这里借用,说说“跑长毛反”。

清朝是距现在不远的“前朝”。清朝号称“大清”,一共是十二位皇帝,其中第二位皇太极是两个年号,加在一起,称作“清宫十三朝”。清朝入关后统治中国的是十位皇帝,时间达二百六十七年之久。初始,他们用高压征服人民。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康熙,为了稳定社会,采取了“和民政策”,渐渐地让社会进入了安定。到第四位皇帝乾隆,是清朝鼎顺时期,国泰民安,社会繁荣。之后,由于朝廷政纲渐渐腐败,对百姓横征暴敛,到了第七位皇帝咸丰时期,民不聊生,社会发生动乱,洪秀全乘势造反,在南京建立政权,号称“太平天国”。

洪秀全造反,清朝军队全力镇压,据《芜湖历史》记载:1853年2月,太平军从武汉顺江而下,3月占领芜湖;1862年,太平军全军失败,退守湾沚、黄池一带,到1864年7月19日“天京(南京)”陷落,军事行动才告结束。其间,清军与太平军有过5次大规模的拉锯式争夺战。1856年5月,太平军第5次夺得了芜湖城,直到1862年撤出。从1853年算起,此地遭受战乱实际时间应为10年。

繁昌县县志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洪秀全的太平军沿长江东进,路经我地。太平军和清军在我地反复交战,致使我地人民遭到赶尽杀绝之灾。战乱以后,我地人口稀少,大量土地荒芜。清将李鸿章下令迁湖南、湖北、江西及本省江北百姓,到我地开荒立业。宣布插标为记,谁占谁有。”

历史的记载,对百姓情况虽然简陋,却是真实记录。当时的基层社会情况,悲惨至极。我虽然只是出生于1948年,却亲自听到了许多前人亲口所说的“跑长毛反”的真实经历。这些经历,在我的《农家沧桑》第一章里做了叙述。还写了一篇“黄金与干粮”的故事,描写了当时“跑反”的情况,收录在我的故事书《世说异事》里。

清朝中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比较繁荣,人口发展很快。那时候,我们这里的人口密集,连山头和水边都被开垦了。在我记事的岁月里,当地的水边荒滩,都是放牧耕牛的地方,没有人耕种,却有着清晰的田埂;深山的山坡上,人工磊起的一阶一阶的石头作埂的坡地,生长着茂盛的竹木,还都有着人们居住的名称,诸如“方家崂”“张家园”“强家山”等等名称。说明这些地方,都曾经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去处,也说明着当时人口密集的程度。

我们这里紧邻长江南岸,在南京以南90公里,是太平军从武汉到南京的必经之地,是太平军首都“天京”的外围。因此,清朝军队与太平军的战争,主要在我们这里进行。

正因为是清军与太平军拉锯式的主战场,老百姓无法在家乡生活,只好背井离乡去“跑反”。因为清朝男人都是“‘金钱鼠尾式’的发型”,太平军为表示与清朝人截然不同,满头蓄发,因此,老百姓叫他们为“长毛”。这躲避战争,逃离家乡,则叫作“跑长毛反”。

“跑反”就是逃出被战争骚扰得无法生活的家乡,往能够活下去的地方去。人们本来都是舍不得离开家乡的,初期往外跑时,只要听说家乡战争停止了(其实只是两次战争的间歇),就又回家来。可是,战争频仍,涉及面广,人们只好三番五次地往外跑,直到跑得完全没有了音信。经历了些许年以后,我们这个地方,本来密集的人口,差不多成了无人区。

我通过宗谱、官方记载,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对众多跑出去的人,耿耿于怀。对照后来大量移民到了这里的情况,我认为他们绝大部分都遭遇不测死掉了(因为平定后回来的只是极少数人)——否则,不会没有任何消息。

我们这里西边三十公里,便是长江,是历代水上交通黄金之道;三公里沿山处有条大路,是历代政府修建的官路,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驿道”,南到徽州,北到南京,是做长途生意的人必经之路,民间称做“铺路”。那时候,沿江与铺路两侧几十里范围里的村庄都没有了人烟,广袤的土地荒芜着,良田里长出了许多杂树,水边的土地上,长满了芦柴,河里、潭里水域中的鱼虾,多得舀水都能舀得到。

当时,地处偏僻的村落,也有的人没有去跑反。可是,因为战争,死人太多,掩埋马虎,或者完全没有掩埋,病毒、细菌的感染,发生了“人瘟”的疫情。跑反后回来的人和最初移民们发现,偏僻的村庄里,许多人家房屋完好,推门进去,家具齐全,床上蚊帐完整地挂着,而床上却是一具一具的白骨,那蚊帐用手一碰便粉碎了。这些情况说明,那些死去的人,当时是在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情况下,忽然死掉的;而且死在床上已经有不少年代了……

人们传说,长毛们是无恶不作的歹徒(可见,太平军的军纪极差,其中肯定有杂牌土匪),烧杀淫掠,肆意残害百姓。所到之处,见人就杀,见房子就烧。沿路的村庄都被夷成了平地。陇上村四百多人口,房屋鳞次栉比,下雨天不走湿路,长毛到达时,全村人都跑光了,房屋被烧得尽光,只剩了田野里的一个小草堆和草堆旁靠着的一张禾桶。这个村庄的情况,便是整个芜湖地方当时的缩影。

当时军队用的武器是长矛和大刀,没有如今的枪和炮。于是,有的村庄出现了“英雄”,他们组织村民进行自卫。长毛来到时,与之抵抗。长毛用的都是长矛(俗称矛子),只要矛子够不着,就能太平。于是,当长毛来到时,只要隔条沟,或者用大盆漂在水面上,甚至可以与长毛对骂,长毛们无可奈何。但是,这样的民间自卫,经不起大部队的打击,大多数自卫者,最后还是被战争吞噬了。不过,凡是进行了自卫的地方,只要是坚持了一段时间,人口和财产的损失都比完全被动地去跑反小得多,也没有发生“毁灭性人瘟”的灾难。

太平军被清军镇压后,跑出去的人陆续回来了一些,但不足跑出去的百分比。四百人的陇上村回来六个,三百人的大潭湾村回来两个,更多的村庄完全没有人回来。他们才回来时,见到自己的村庄里长着密密麻麻的比人还高的蒿草(这是战争平定后最初的景象,还没有出现大树),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了,更没有粮食,没有食盐,吃的只是水中的鱼虾。种田没有种子,第一年只是寻些稗子撒在田里,收获的也只是稗子。

这些有幸回来的人,只能种着力所能及的少量土地,维持着自己基本的生活。

由于跑反回来的人很少,许多村庄长期完全没有人烟,大量土地长期荒芜。年代久了,良田成了茂盛的森林,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与飞禽。清政府看着这样的情况,李鸿章下令迁外地人来我们这里安家,规定“插锹为业”——这些荒芜的土地,谁占据了就是谁的产业。这样,陆陆续续地有外地人来我们这里住下了。这样的“移民”持续了许多年,民国时期还在继续。共和国刚建国时,还常常能听得到移民们说自己家乡话,“咦哩哇啦”不是他们同乡人,完全听不懂。因为那还是第一代新来的移民。

如今,我们这里的人口也能算是“密集”了,连荒滩、野山都有了主人。

现在,我们这里的移民,最新的也有三代了。然而,随便询问他们哪个人,都会告诉你,他的祖籍不在本地。大多数在湖南、湖北、江西和本省江北。虽然他们生活在这里已经有许多年了,也已经成了真正的当地人,但是,还常常有人回原籍认祖、联宗。

凡是来这里的移民,基本上都是贫民,大多数是一担箩筐。有的是来这里先帮工,后成家的。来的时候,有单身汉子,也有阖家都来的。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在本来的地方生活得不够好,才“背井离乡”来到我们这里落户。早年,他们之间说起话来,真正是“南腔北调”,现在因为已经成了当地居民,都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话了。

人类的灾难,无非是天灾与人祸。从历史上看,天灾人们常常可以抗拒,而人祸却难以抵御。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往往是最深重的。太平天国战争给我们地方造成的灾难,虽然过去了160年,其痕迹却仍然存在。160年是什么概念?好像很久,其实并不遥远。你看,日本鬼子进攻中国时的情景,如今的人们都还记得如在昨天,其实已经是80多年了!我们这里“跑长毛反”的灾难,人们是念念不忘的。因此,我写这篇文章,是想让大家能熟悉那一阶段历史——人类社会太平与安宁是幸福的。而人为的灾难,如果能有正确的引导,一般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珍惜太平与安宁的环境,避免人为的灾难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