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云深不知谍

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中见忧

2018-12-09发布 2538字

陈夏荷见柳董事长走了,她不好意思叫他在餐厅久等,自己也赶紧到卫生间,快速洗涮了一下,随后也去了小餐厅。

小餐厅里,柳董事长跟基地主任已经坐好了。陈夏荷一到,服务员就把早餐端上桌来。柳董事长一边吃,一边对陈夏荷说,“你们写的那个报告文学,很好,我看了两遍。”

陈夏荷见柳董事长主动提起了那本报告文学,也就很高兴。因为,之前,她把报告文学给统筹好了。特别是她自己主笔写的那一部分,她是很用心的。

同学们写的那一部分,总体上看,也是很不错的。毕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者,事前也是经过了筛选的。都是一些有过作品发表的的学生。

只是在统稿的时候,遇到一些麻烦。就是这些学生的写作风格各异,各人有个人的特点。陈夏荷要把他们的风格,统一到自己的风格中去。

这就花费了她不少的心血。修改别人的作品,其费事程度,不小于自己写作。但是,陈夏荷还是如期完成了统稿。

统稿完成以后,陈夏荷就把书稿送给了柳董事长,叫他审读一边,然后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毕竟,他是报告文学的主人公。

对于柳董事长的审读,陈夏荷是心怀忐忑的。他是一个企业家,一般来说,作为报告文学主角的企业家,他是喜欢人们吹捧的。

俗话说,高帽子不好,人人喜欢戴。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子,都是喜欢听好听的。企业家,他奋斗了那么长的时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成绩,他当然希望别人把他的奋斗艰辛,他的草根逆袭,歌功颂德一番。

报告文学跟广告不一样。广告,别人一看是广告,就有天然的反感。你是自己吹自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而报告文学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有广告之嫌,但是他披了一层文学的外衣。他自卖自夸的形式不一样。其他的人比较容易接受。

其实,陈夏荷他们接受任务之初,就知道这是一部树碑立传的差事。这个差事也不是好差事。社会上对那些企业家,还是有些偏见的。

这些偏见,你说是嫉妒也好,羡慕也罢,仇富也行,反正在大家的眼里,别人没有富你先富起来了,你就有了原罪。因为财富的积累,都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总有一些肮脏龌鹾的东西,总有一些不能晾晒在阳光下的东西。

特别是陈夏荷的学生们,他们更是一群愤青,他们对这些富人的仇视程度,比一般人更甚。不过,叫陈夏荷欣慰的是,通过实地参观和采访,他们对柳董事长这个人的态度有了全方位的改变。

他们不再仇视他,转而崇拜他,赞美他。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写出来的东西,肯定也是评功摆好的居多。当然也是用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式来歌功颂德的。

只是,这里面有一个度的问题。在学生这方面,有一个度;在柳董事长这里又有一个度。这两个度如果差距不大,事情就好办了。如果差距过大,陈夏荷夹在中间就不好办了。

她的忐忑,就来源于这里。现在亲耳听到柳董事长说书稿不错,她的一颗心就放下来了。“只要你董事长能过了关,我们就会山呼万岁的。之前,我说实话,一直是害怕你给否了。那样一来,我们几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

“你们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仔细看了你们的书稿,而且是不止看了一遍。能看出来,你们很上心,既没有把我写成高大全式的人物,也没有把我写成土鳖式的奸商。”

“你们比较实事求是,把我的创业过程写得非常符合实际。当然,有一些赞美之词,有点过头了。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感。”

陈夏荷点点头,这一点其实很难避免。因为写书稿的人,她的出发点就是要歌功颂德,而且是发自内心的要歌功颂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点文学上的夸张,有点故意的拔高。

说白了,就是有了主观故意上的人为塑造人物了。这就是文学的功用啊。不过,这个溢美之词不算什么大毛病,稍微做点技术性的改动,就可以了。

柳董事长这时问道,“书稿我基本上没有什么意见,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

陈夏荷实事求是地说,“学校领导当时交待任务的时候说,这本书算是学校的事情,书稿完成以后,由学校联系出版事宜。”

柳董事长皱了一下眉头,“学校跟出版社有关系吗?司马鑫的事情,就是出版社的出尔反尔造成的。我可不想在这本书上。出版社再来一个什么出尔反尔。”

这个问题,也是陈夏荷担心的。学校跟出版社会有什么关系呢?无非是有校友在出版界做事。可能还掌一点点小权。

不过,面临出版界的大形势,他们也不会大包大揽。说到底,现在的面子比不过票子。尤其是,经过了司马鑫的事情以后,陈夏荷对于出版界有点不敢恭维了。

如果是按照合作出版的那一套,学校方面动用一些校友的关系,最多能做到的无非是免除书号费。然后学校掏腰包出印刷费校对费编辑费等等费用。

书,肯定是能出版。但是这种报告文学,又是以企业家为主角的,在社会上能有多大的号召力,最后能发行多少?陈夏荷是心里没数的。

很有可能,书一出版就默默地躺在库房里了。过不了多久,这些书就会出现在会出现在废旧收购站。因为,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学校,都没有发行的积极性。

作为学校来说,报告文学的书已经完成,他们的义务也就尽到了;作为出版社来说,这本书没有卖点,他们也没有发行的积极性。

但是,所有这些,还只是陈夏荷的想象,到底怎么样,她心里没底。原来,她的想法也很简单。不过是一项学校交给的任务,按时间要求完成就可以了。

至于质量上的要求,她觉得文学好就好在这里。它没有一个统一的硬性标准,见仁见智,历来都是有毁有誉。即便是世界名著了,也有人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

所以,他们的报告文学,只要能写成书,就算完成任务了。可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想法也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她现在成了柳董事长的部下,且不说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只说这个部属关系,她就有义务把这本书弄得更好。

现在,在她手里,她自认为,这本书达到了目的。无论是整体构思上,还是人物描写上,无论是语言的运用上,还是细节的还原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果把这本书拿到市场上去,只考虑质量的时候,她觉得这本书跟其它的类似的书相比,是一点也不逊色的。岂止是不逊色,简直是要胜过他们好多倍的。

可是,谈到书的发行问题,她就心中无数了。不仅仅是在这方面她是外行,更是由于,有了司马鑫的例子,使她不敢对于任何书的出版和发行,有一点点的奢望。

现在,她才认识到,写书不是问题,出书才是问题。出书也不是问题,发行才是最大的问题。恰恰在这一点上,她一点点的把握也没有。

所以,陈夏荷只好实话实说,“现在出版界的大形势不好,已经签了合同的书都可以不出版,像我们这种书,她的前途,如果交给我们学校,我觉得前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