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归义大唐

第472章 越闽归朝(三)

2018-11-28发布 3199字

王审知亲自带领闽地文武官员出迎,这一次朝廷派出的使者,虽然官位不高,但却都是闽地出生的官员,可见朝廷的态度,王审知自然要热情迎接,同样表示出自己的态度来。

作为黄巢之乱平定之后的地方藩镇实权派,王审知向来与朝廷的关系密切。昭宗皇帝在位时,他兄弟三人执政,便屡次派出使者向长安朝贡。后来闽吴交恶,王审知便命使者乘船出海入登莱之地,经河南道前往长安。

当年李茂贞、韩建乃至朱温等作乱威逼朝廷,昭宗皇帝也曾数次下旨令各地藩镇入朝解救,可惜王审知离得太远,而且他作为外来户,实力相对弱小,并不能够给朝廷太多的支持。

等到昭宗皇帝为朱温所弑,朱温篡位称帝后,消息传至福州,王氏两兄弟还大哭了数日,最终还是无奈地决定向朱温称臣。

后来又得知昭宗皇帝唯一的儿子李柷在长安被拥戴称帝,大唐统绪犹在,王审知将信将疑。毕竟闽地离河西凉州实在太远,消息隔绝,他能够获得的有效情报太少,又被朱温等有意散播假消息,只以为李弘益也不过是异族被赐皇姓,找了个假的皇子来冒充。

所以王审知一直继续向开封朝贡,等到王建被速定,赵匡凝归顺朝廷,长安的商队逐渐通过荆南、江南西道等地,与闽地直接进行商贸往来,他才渐渐知道了更多关于李弘益的信息。

等到李弘益灭伪梁,王审知依旧很是谨慎,等到马殷、李存勖先后归顺,他便再也不犹豫了,立即派出使者前往长安。因为这个时候王审知能够肯定,在长安的皇帝李柷应该不是假冒的了,因为他听说了越来越多的消息,也看到了许多商人们带来的河西、长安等地的报纸,再加上其他渠道获得的情报,王审知综合判断,心中大喜。

王审知大喜的原因很简单,天下一统,对于他在闽地的治理是最为有利的。因为只有天下统一,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会支持他的政策,从中原地区迁移更多的汉人百姓前来充实闽地。

而且从李弘益这些年的执政风格来看,最起码李弘益是个不滥用权力的人,稍偏中庸,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李弘益不滥杀,不残暴,这就足够了。

见到黄珦一行人,王审知很是欢喜。在此前军情司已经将触角伸入闽地,从河南道登州南下的商船,从中原前来的商队,其中不少是军情司的密探。在王审知派人入朝后,朝廷已经与他打成了初步的协议,因此黄珦一行人前来的主要目的,是在大的框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细节谈判。

李弘益与内阁已经在积极准备全国道、州、县的重新划分,并改州为郡,预备将江南东道南部威武军所统辖的区域,划分为福建道,一道文官之首为观察使,而王审知则继续接任观察使一职。

相当于长安肯定了王审知为福建道的封疆大吏,但是福建道的文武官员,则都要由朝廷重新指派任命。福建道未来将会设立福州都督府,统领本道军队,军权也将收归朝廷。

而且朝廷将会以王审知目前手下所有的水师力量,以泉州为基地,组成东海水师分部,依旧归属冯行袭领导。

相当于王审知交出兵权,换来朝廷对他在闽地治理权的认可,并且朝廷将会陆续从河南道等地迁徙百姓,充实地方。这也是王审知最强烈也最为迫切的要求,泉州这些年海贸发达,闽地百姓相对较少,人力缺口很大,也只有朝廷能够满足他的这些条件了。

与王审知就其他细节谈判过程中,黄珦抽空前往侯官县看望了父亲黄滔。当年黄滔与李弘益理念不合,辞别而去,李弘益派了一队骑兵一路护送,又送了许多书籍。

黄滔原本想回到少年时读书的东峰书院办学,但王审知听说了他的大名,亲自前来拜见,希望他出任为官,协助自己。黄滔见王审知态度诚恳,也想为家乡做些事情,于是先任御史,后出任威武军节度使推官。

他与李弘益只是在对于儒家的态度方面不和,实际上两个人并无矛盾。对于李弘益来说,不管怎样,黄滔当年随他入凉州,把凉州州学和凉州大学的架子都搭了起来,这就是大功劳一件,所以从来不认为是背叛了自己,反而时不时便命至闽地的商队送来书籍等。

而黄滔也从来不私下诋毁李弘益,在他看来,李弘益或许会让儒学地位降低,但总归是在寻找一条为国为民的道路。尤其是李弘益这些年战场屡次大胜,所以王审知从黄滔这里询问关于李弘益的看法,黄滔也秉持了一个读书人的态度,不偏不倚。

黄滔年纪也大了,几年前便辞官,但并未归乡,而是到侯官县办了湖山书院,毕竟李弘益和儿子黄珦先后送来万余册书籍,他生怕一路颠簸遗散,于是就近办学,同样也是造福一方。

看到儿子时,黄滔难得地老泪纵横,他自觉时日无多,虽然教授出了许多出色的学生,但看到儿子现在有了出息,难免有许多感叹。黄珦现在主管着天下邸报司,可以说大唐官方的舆论宣传就掌握在了他手里,这个实际权力已经可以说是相当大了。

黄滔有千言万语,他心里知道,李弘益消除天下乱世已经势在必得,到了天下再次统一的时候,李弘益的意志就是大唐的意志,他担忧儒学的未来,但所有的担忧和想说的话,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他只是轻声地说:“吾儿甚好,甚好!”

父子二人多年未曾团聚,所以也没有谈什么学问的事情,只是聊了些生活。黄珦这一次出使,大概也知道以后的机会不多了,于是将两个儿子也带了来,让父亲看一看,也让儿子听一听祖父的教诲。

十一月初,王审知正式上表,接受了朝廷琅琊郡王、福建道观察使的任命,而他也是李弘益重新划分郡县以来,第一个成立的道一级的高官。

至于钱镠,则被封为吴越王、江南道观察使,同时徐绾被封为江西道观察使,原淮南道则被拆分,一部分划入江西道,一部分划入济、登、郓等州成立的齐鲁道,剩余部分则组成为新的淮南道。

最大的河南道,西部成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并以汝、郑、怀、陕、蒲等州的都畿道,道治依旧设在洛阳。都畿道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两个州,算是从河东道割出来的土地。

至于河南道,东部划出去了齐鲁道,汴州则划为开封府;河北道道治魏州,原河北北道,则划为燕云道,以及被契丹占据了的营、平等州的辽宁道。

河东道分设太原府,江南道分设钱塘府,再加上长安,这样天下就有五个级别高于州半级、由朝廷直辖的府。

而关内道、京畿道不变,却以丰州、夏州以及阴山区域,分设漠南道;原陇右道也正式拆分,一分为三,以秦州为中心的陇右道,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道,以及以沙州为中心的北庭道。

对于西北地区,李弘益一直很关注,而内阁的李珽和李弘愿,也都出身自归义军,所以也支持朝廷将北庭都护府该设为道。至于原本的安西都护府,如今于阗国与大唐友善,仲云等小部落也早就表示了归顺,只是朝廷暂时无力西去,但安西道已经落在了陈抟等人的地图上了。

山南西道仍旧以梁州为中心,改称山南道;山南东道则改为荆襄道,剑南道部分州县进行了调整,东部州县划入了荆襄道,而黔中道则依旧延续元和年间方镇划分的统辖区域。

卢光稠的虔州以及百胜军,则改为岭北道,从刘隐占据的岭南道中分出了北部的几个州县。在陈抟以及户部呈上的方案之中,滇地的大长和国,则是未来的云南道,而静海军所在的安南都护府,则为安南道。

可以说借着钱镠、王审知先后归朝,内阁顺势将一直在谋划的道、州等行政区划改革正式落实了,下一步的计划,就是要改州为郡,重新梳理地方。

在岭南道广州的刘隐,闻听朝廷重新划分各道,初步分出来近三十个道,不由得大惊。钱镠归顺朝廷,他就开始觉得隐隐不安,谁曾想朝廷的动作更大,不到几个月,闽地也跟着归顺了。

那么下一步朝廷的用兵方向,不用想就是岭南了。于是刘隐一面命人密切关注朝廷的信息以及曹用行的动向,一面积极备战,从占据了安南都护府的曲颢、以及占城、吴哥等地,买来数百头大象,准备效仿南蛮,组建象军。

曹用行则离开了杭州,引兵向洪州而来。除了骁胜军、义胜军两军之外,全师朗的昭信军、周盛的奉义军,以及谢彦章的控鹤军,也陆续开拨,向江西道而来。

江西道原马殷部下的吕师周,为平南军都指挥使,卢光稠为岭北道观察使,谭全播为百胜军都指挥使,全部听从曹用行的调用。

十二月中,曹用行达到虔州,召集众将前来,说:“元帅本意是先北而后南,如今卢龙已灭,便要先安定中原。如今岭南未收,正是我辈武人立功的好时机。诸将当努力向前,若打得好了,将来出兵契丹,征渤海,收朝鲜,西收安西之地,吾为诸君保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