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归义大唐

第435章 恢复郡县

2018-10-08发布 3195字

乾兴元年四月中旬,长安天子传诏,以武威郡王曹用行为主将,领李存孝、李胜甲等诸将,推兵北向,准备攻打占据了大半个河北道的卢龙镇刘氏父子,又传旨太原,命李存勖配合。

张承业在长安看过一回,便请求同天使一起返回太原,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劝阻李存勖,该是为河东的未来做出考虑和决断了。李弘益数次挽留不得,只得放他东去。

而驻守在徐州的慕容阎昆,则被任命为淮南道行军总管,负责支援登莱等州的马训,全师朗则转为副总管,谢彦章等皆受慕容阎昆指挥,负责淮南道的攻略。

然后朝廷从各地紧急抽调了一批官员,再次前往河南道诸州县任职,而内阁对于此次征伪梁的功臣封赏问题也提上了日程。按照惯例,这一次少不得有一批封爵的勋贵,不过李弘益早早就严肃名爵,故而内阁很是慎重,认为国公不能太多,最多也就到“侯爵”一级。

对此李弘益并没有太大的意见,他虽然想搞文武平衡,但此时的天下依旧是武将集团的势力更大一些,多少还是要有些打压,而且现在大唐的爵位可不比从前,灭王建之后的那一次封爵,更多的是对跟随李弘益多年的下属武将们的一种补偿。

朱温当年劫持唐昭宗,等到李弘益拥戴李柷登基与朱温打擂台,虽然有很多大唐官员自洛阳等地逃回,并被新朝继续承认官职,但李弘益却不承认这些人的爵位,当时的情况,投朱温就是投贼,故而许多有爵位的官员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

所以李弘益从内心底还是挺感激朱温的,有他这么一闹,至少大唐皇室的威望尽失,李弘益拥立新君,其实就相当于重新洗牌,而且他掌握军权,说话也有分量,许多改革都可以遵从他的意见进行。

虽然这两年河南战事频繁,但是李弘益首先断绝了国家财政向皇室的供奉,改为半官营性质的公司、工场、作坊以皇室的名头入股,这样就节省了大批的开支。

其次李弘益虽然也鼓励商贸,但是对农业依旧十分重视,由工部牵头,对关内道、剑南道的水利工程重新梳理修缮了一遍,再加上农肥的普及,老天爷也比较赏脸,故而有关中、剑南两处粮仓,丰州的河套地区又不断被开发,起码支援河南河北战场的军粮物资供应还是能跟得上的。

河南道虽然经过兵乱,但好在朱温前后称帝不过六年,百姓仍旧思念大唐,故而伪梁国灭之后,各收复州县相对较为平定,虽然也有小股溃兵和匪乱,也都基本被剿灭,或者正在被剿灭。

因此河南道已经开始逐渐恢复,再加上马殷这一次前来,为表心意,又传令从潭州等地运送了一批粮草接济,总算没有在河南道引起大的粮荒。

李弘益先前在开封实行军管,他走后曹用行继续推行,强迫大地主大粮商不得趁此机会哄抬粮价,甚至连续查抄了十余户大商人,全部发配至丰州,以强有力的手段稳定了开封城。

所以李弘益现在起码不用为粮食发太多的愁了,当年为了剿灭朱温,他硬是忍了五年,等到大唐第一个大范围的五年计划实施完毕,才正式出兵,相当于有了五六年的积累。

现在朝廷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对地方官员的考察考评,这关乎吏治,有吏部、监察部、侦骑司等诸衙门紧密配合,为的就是整肃官场,扫清官场贪污、渎职、懒怠的现象。

然后李弘益向天子请示,再次召开了内阁扩大会议,商讨另外一件在他看来很是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对大唐整个天下的行政区域再次划分。

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而建郡县,等到汉朝时,又设州,将天下行政区域分为州、郡、县三级,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已经有十三州。然而西晋八王之乱,接着就是五胡乱华,州这一级的行政区划就变得冗多而毫无意义了。

根据原因在于,东晋时衣冠南渡,北方人纷纷逃往江南,东晋王朝于是设立侨州,比如从雍州逃来的百姓,就划分地盘,设立侨雍州,专门安置这些难民,导致东晋不过长江以南地区,只州就有几十个。

所以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便该郡为州,实行州县制,隋炀帝继位,好大喜功又想恢复古制,于是再次改为郡县制。

大唐立国之后,高祖依旧实行州县制度,只是在玄宗朝开元年间,曾经废州改郡,但是肃宗朝又改了回来,因此大唐实行的是道、州、县三级划分。

太宗时期天下共分十道,玄宗后封为十五道,但道只是监察机构,与后世的省并不相同,各道只有罢黜大使,并没有一个直接的行政长官,因此只能算是虚级,大唐依旧是州县制度。

然而大唐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行政区域划分,比如都督府、都护府、节度使,甚至按照军事管辖又分关、监、军、守捉等,很是复杂。

黄巢之乱后,天下藩镇割据,原本的十五个道,又被地方实权派随意划分,前后差不多有四十多个道出现,李弘益的想法,就是改变这种现状,重新将天下分为三级。

在他的设想中,以开元年间的十五道为基础,将天下分为三十个左右的道,废除都护府、都督府以及其他杂乱的军事划分,重新厘定,将道这一行政级别实职化。

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遵循两大原则,其一是山川形制,即按照山川的走势、河流的流向来划分区域,这样方言相近、习俗相近的百姓就可以划归为一处;其二是犬牙交错,即将某些封闭地形分割开来,比如蜀地,因为容易形成割据,故而汉中地区向来是不归属蜀治的。

李弘益除了遵循这两大原则之外,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将一级行政单元缩小,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地方军政民政大权在手,从而形成割据。

他的意见,是将关内道北部划分出去,以丰州也就是河套地区为中心,最北到阴山,西面到居延海之东,东面抵黄河汉朝的九原,大唐曾经的东受降城,大致包括后世的陕西省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大部等,定为漠南道。

而原本的陇右道,则一分为五,凉州为中心,加上兰州以及甘、肃、瓜州,定为河西道;原北庭、安西两大都护府,则改为北庭道、安西道,当然现在安西尚未收复,北庭也只占了一部分而已。

变更后的陇右道,则包括洮、叠、岷、渭、秦、成、武等州,而以青海为中心,鄯、廓、河三州为青海道,管辖包括积石山、多弥吐蕃在内的广大地域。

至于山南西道,改为山南道,山南东道则改为荆襄道,河南道东部划出来,自郓州以东为齐鲁道,将淮南西道和山南东道的两个州县划为湖北道,马殷的地盘则一半属于湖南道,一半归为江右道。

甚至现在还不属于大唐的河北道北,也就是契丹、渤海国,也将被划分为辽东道、扶余道,朝鲜半岛的新罗等小国,则为朝鲜道,不再设什么安东都护府、熊津都督府之类的。

至于安南都护府以及静海军,在李弘益的设想里,一部分归岭南道,一部分归云南道,而云南道自然就是现而今的大长和国。

京畿道、都畿道仍然保留,太原府、河南府也同样保留,不过河南府向北扩展,占据了黄河以北的两个州。

除此之外,开封提升为府,杭州提升为余杭府,这样大唐就可以划分为大约三十道,四个府。这四个府属于朝廷直辖,高于一般的州。

然后李弘益的提议,是废州改郡。因为在他看来,天下的州划分和名称实在有些混乱不堪,而百姓和文人们,在口语或者行文诗作中,又喜欢用郡名称呼,比如扬州,隋文帝和唐玄宗都曾改称广陵郡,更改起来也方便许多。

李弘益并非是为了复古,而是他认定了新中国三级行政区划是非常合理的,而“道”是大唐的特色,他也不愿意改,那么就变州为郡,一来可以重新梳理规划各地的辖区,二来也方便道一级变为实职。

李弘益的想法,是各道由朝廷选派长官任事,至于官职名称,可以称呼为刺史,佐官为长史,而改州未郡的二级行政长官,则沿用古称,使用太守,佐官称别架。四个府一级的长官,则为知府,高太守半级。

他的提议在内阁扩大会议一提出,就引起了诸多官员的讨论。大家看得出来,李弘益这一套若是实施,也就意味着多出了三十多个高官,而且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掌控,但毕竟有违祖制,而且似乎也太复古了些,又不完全是复古,简直是乱烩了。

李珽和李弘愿都没有出声,内阁的五位大学士,是李弘益提前沟通过的。古代实行的其实是人治与法治结合,像是李珽等朝廷大佬,少不得要有一些心腹需要安排,李弘益自认为这种现象完全不可能避免,与其让内阁为有限的官额争夺,不如创造更多的官位来,他现在只求朝廷内部安稳。

看到诸官员都在交头接耳地讨论,李弘益咳嗽了一下,说:“这是某的一点儿想法,若论实施还有些早,因此先在内阁会议上讨论一番,看一看是否具有可实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