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长安都轰动了!就在几日前,河东传来捷报,蒲州已经被收复,官军杀入绛州。唯独潼关之外,少有消息传来。
自李弘益入主凉州以来,河西军每战必克,每次捷报传入长安,可以说都是彼时饱受藩镇欺压的长安阴霾的气氛中的一点亮色。
与官员的思想观念不同,大唐的百姓对于李弘益的感观是极好的。与中原其他藩镇不同,李弘益可是从沙州一路杀将回来,属于千里归国,与当年南阳郡王张议潮做过的事情是一模一样。
虽然李弘益为了充实地方,请求朝廷迁徙百姓,但是绝大多数迁往河西各州的关内百姓,都被当地官员照顾得极好,与在关内的生活比起来,当真是幸福多了。
所以在李茂贞、朱温等残虐关中的时候,知道河西均分田地、官府分配耕牛农具甚至还减免了部分赋税的百姓们,无比热切地期望着凉国公能够早日入主朝廷。
等到李弘益击退朱温,占据长安,百姓们的幸福生活终于到来了。李弘益并不是穷兵黩武的人,他经历过战争,也知道任何时代的战争,受苦最深的永远都是最低层的老百姓。
所以他静下心来休养生息,通过制定五年计划,以强有力的组织和执行能力,任用了一大批河西出身的官员治理地方,除了速胜王建、支援荆州赵匡凝,基本就没有进行任何大的战事。
李弘益重视农业,鼓励工业和手工业,工匠的地位可以说达到了历史的新高度,再加上四处征战,从回鹘、达靼、吐蕃那里抢来了大量的耕牛,甚至耕马,又组建官办作坊,生产农具,组建银行、商会,为百姓提供小额度的低息贷款,再加上各种大型的种植园、养殖场,以及更大规模的工场作坊,方方面面地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
对于百姓来说,有田种,有工做,手里也有了裕钱,而且少了一层地主的剥削,况且大元帅还广开学堂,学费不高,贫困家庭的学生,每年还有补助,再加上各大商会时不时搞一次捐赠,总体来说,百姓的生活过得比往些年好多了。
去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成果总结,李弘益严厉批评了各州在教育事业的不足。得益于活字印刷的普及,民间读报、说书等隶属于采风观访司的在编人员,四处宣扬,百姓们反而觉得,李元帅对于官吏们的要求实在有些苛刻了。
若是往年,寻常百姓要供养一个读书人,哪里像现在这般容易?现如今的大唐官吏,即便是个小吏,对于百姓也是和和气气的,甚至各县礼曹的吏员,知道哪家百姓学龄孩童未入学,天天跟在后面催着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
虽说不是人人都能考科举,但是在学堂学个三五年,就是进入各种职业学堂,学些算账、记账的本事出来,那些商会、商铺、园场都抢着要呢。
这还是普及到整个大唐的实际情况,若是说到长安,好处就更多了。朱温祸乱关中,长安被搞的乌烟瘴气,等到李元帅入京师,不但重新修建房屋、规划道路,长安周边各大工场便招收了不少工人。
百姓有了钱,自然就有了消费,长安的吃喝玩乐等娱乐项目本来就多,又从凉州流传来许多菜式,还有各种戏剧、说书,更别提大型的体育项目比赛,长安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
所以百姓们是最热切地希望李元帅能够带领着大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听说曹副元帅领兵出潼关,虽然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传来,长安以及周边的寺庙、道观的生意突然火爆了一阵,百姓纷纷求仙问佛,希望满天神仙佛陀保佑大唐。
这一次官军收复虢州,算是彻底引爆了百姓们的情绪,原本忐忑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哪怕只是收复了一州,可是民间的“专家”们分析起来头头是道,只要虢州一下,洛阳也就跟着落入大唐手里,一直到开封,道路平坦,再无阻拦,正好任由大唐的骑兵纵横。
百姓的庆祝,热闹的消息也跟着传入了内阁。按制,军事情报是要先送到枢密院,然后由张琏转呈内阁的。虽说有信鸽飞奴,但是张琏还是觉得,大捷的消息,最好还是要大肆宣传一下。
因此攻下虢州,虽然枢密院和通政司同时接到了信鸽,但大家还是很有默契地等待着传令兵报捷的消息。
今天在内阁值守的宰相是李磎,他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还不错,至少没有受过徐彦若曾经受过的苦。只是李磎有心要退了,他毕竟年纪也大了,知道自己的才能有限,不能挡住了其他人入阁的道路。
身为两朝宰相,李磎觉得很是满足,说起来他与李弘益的交情显然没有徐彦若那般深,但是李弘益却给了他足够的尊重。他唯一的遗憾,是自己的几个儿子才能本事有限,恐怕比不得徐绾。
但是他如今荣耀加身,门生故吏虽说不上遍布天下,但是至少能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美满的未来生活,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
看着一脸欢喜的前来送信的张琏和通政司丞李琪,李磎笑着说:“听说百姓们都在庆祝?这是喜事啊,绍瑚当初提议,但有收复大州者,快马报捷至大明宫阙下,这个提议当真好!”
他咳嗽着说:“走,咱们去见一见报捷的将士!”张琏连忙将他扶了起来,李磎摇了摇手,说:“老了,去年冬日便有些咳,看来是到了我退让的时候了!”
李琪在一旁说:“老相国国之柱石,岂能言老?”李磎微笑着说:“子莹,你和公度才是国家的将来,要努力啊!”
李琪微微一笑,他知道李磎说话的意思。先前李琪从殿中丞转为学部侍郎,朝中颇有异议,毕竟他的哥哥李珽在内阁,自己这个学部侍郎,再跨一步,那也是要入内阁的。
一家两兄弟都在内阁,简直是大唐官场除了李弘益兄弟俩最耀眼的。但是李琪毕竟是昭宗皇帝托孤的大臣,谁也不能多指责什么。
但是李弘益为了平息官场的议论,再加上第一个五年计划唯独教育识字率没有达到要求,于是将李琪撤了职,却转入了通政司。
通政司是沟通各部、连通地方与中央的部门,大致类似于后世的中央办公厅,看似是李琪被贬官,但他还兼着殿中丞一职,又在这个常年与各部、地方打交道的衙门任主事,谁都看得出来,不愧是李元帅的老兄弟,这般得到照顾。
李柷初登基时,大唐缺乏足够的文官,所以李弘益不得不从河西大规模调人前来朝廷。等到朱温篡位,大批不满的官员逃回关内,李琪这个临时超拔的学部侍郎,让位给其他有资历、有能力的人,好歹堵住了许多人的口。
等到李磎见到了报捷的那一队骑兵和传令兵,好一阵夸奖,然后请他们去堂下休息,把这些士兵兴奋得满脸涨红。
然后内阁的几位宰相凑到了一起,李弘愿先开口,说:“天子已经年满十六,元帅自前线发来书信,说早两年就提议为天家挑选皇后,他预计今年洛阳便可收复,正好为天子举办大婚。诸位相国以为如何?”
韦庄说:“这是天大的喜事啊!只是季端的意思,皇后的人选,还是要看太后、陛下的意见,咱们为人臣子,总不能指定吧?”陆扆微笑着说:“既然季端提议,吾以为还是面白天子,且听听陛下如何说,再做打算,诸位以为如何?”
李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浓茶,说:“李老相国的意见是什么?”李磎说:“先见一见太后和天子吧!”李珽于是站起身来:“既如此,咱们几位便入宫求见。”
他跟随李弘益最久,向来做事都是雷厉风行,于是李琪先去通报了宫中,然后一行人见到了何太后以及天子李柷,身边还站着宗正寺卿李丙吉。
韦庄管着礼部,于是他将来意说了一遍。何太后是个缺乏主见的妇人,况且现如今的大唐,她一个太后也强硬不起来啊!于是爱惜地看着儿子,轻声说:“且听听官家怎么说!”
李柷看了一眼在座的众宰相,看到陪在末座的李琪,微微一笑,大声说:“朕之父皇陵寝,尚在东都,朱温国贼未除,敌国未灭,天下未定,朕何以家为?”
李琪很是欣慰地笑了,李珽看了一眼韦庄,拱手施礼说:“官家有此宏愿,臣等敢不尽心尽力?吾等必配合元帅李弘益,早日剪除伪国,解陛下之忧!”
待几位相国告退,李珽和韦庄有意落在了后面,跟李弘愿走在了一起。李弘愿嗤了一声:“十一郎才离开长安几个月,就有人忍不住了,天子大婚还是第一步,第二步只怕就是要十一郎归政。十一郎若归政,我辈内阁是不是也要裁撤?”
他的语气很是愤愤不平,李珽笑了笑:“还不是怕十一郎灭了朱温,立得天大一般的功劳,这些人更加没有机会了。现在若再不行动,只怕更加没有机会了!”
韦庄也说道:“好在天子心中明白,这一次咱们内阁抢在前面,先提了这事,以后的朝会,恐怕就不会再有人跳出来了!”
李弘愿看了陆扆一眼:“恐怕有人自己不站出来,却派些爪牙出来说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