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中的花朵娇嫩金贵,却难有铿锵的豪气,有些人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或许注定平凡庸碌,但在弥漫硝烟和尘埃的年代,他们恰恰能够大放异彩。英敛之就是这样的人,筹建《大公报》就是他一生中闪耀光芒的岁月。
英敛之博学多识,古今中外的著作均有阅读学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英敛之更加关注时事政治,加之清王朝的腐朽、戊戌变法的影响,使他更加心系国家与民众。优雅的诗词笔墨解决不了饥困,强壮的体魄和锋利的刀剑救不了满目疮痍的国土,勤劳的双手救不了贫穷的家庭,根源在于中国现代政治的缺乏。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革新政治,在社会树起新风气。能够影响民众的思想,还能揭露清政府的黑暗腐朽,又能团结社会中的有识之士,什么途径能达到这三种作用?当然是办报纸。
乱世之中,计较个人得失、考虑金钱支出与收入的是商人,明哲保身的是胆小怯懦之人,英敛之是个例外,在他眼里,办报纸不是一门生意,不求能靠报纸赚钱致富,他带着无私奉献的精神,想把一腔热血与半生精力都放在报纸上。他不求名垂青史,只希望尽一份微薄力量,能推动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向前一小步。
想法纯粹美好,想要在现实社会里推行,仍然要受到金钱的制约。英敛之没有多少积蓄,办报纸需要启动资金,纸张、印刷设备、油墨、人工、稿费等等都要考虑到,一想到这里,英敛之心中涌起一丝愁绪。
在中国,英敛之有亿万同胞,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举世皆浊我独清,心系国家与百姓的不会只有英敛之一个人。此时,在天津紫竹林天主堂任总管的柴敷霖在同人中提议集资办报,柴敷霖有意邀请英敛之主持办报纸相关事宜,英敛之的才学与思想觉悟均能胜任。英敛之收到柴敷霖的邀请,非常喜悦,欣然答应。
他们邀请了一些有识之士,一群人坐在桌前共同商量办报纸的具体事宜,他们眼中闪烁着光芒,声音激昂有力,仿佛已经迎来了政治清明、国富民强的新中国一样。有了希望就有了前行的动力,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努力办报,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他们兴奋得一夜未眠,第二天开始,柴敷霖负责东奔西走集资,解决办报所需的经济开销问题,英敛之兼任报社经理、编辑等职,忙着撰文、审稿、修改、排版,还要考虑报纸的印刷和发行问题,在忙碌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发挥作用的舞台,他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他急切地想要把办报的相关内容筹备好,像是日夜辛劳打磨工艺品的匠人。
经过众人的不懈努力,资金已筹集完毕,其他相关事宜也已准备妥当,筹备工作完成后就要具体实行了,此时必须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报社的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