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煤城之殇

第二百三十五章 ,扶贫记12真正的贫困之二

2017-12-26发布 3155字

(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11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2300元,这比2010的1274元贫困标准提高了80%。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8200万的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13%,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张华提着桶走到隔壁那户人家的门口,这户倒是有门,门也是大开着。张华走进去,把桶放在了门口,大喊:“有人在家吗?”

不一会儿,几乎是和上一户一样的情况,只不过那个棉门帘不是挂着,而是一侧的扣被解了,就那样吊在另一侧,很多都在地上甩着,一个大爷走了出来。“做啥?”大爷的面庞还算光洁,没有一丁点胡子,穿着一个黑色的单衣,一条黑色的裤子,脚上的运动鞋还糊着干涸的泥巴。

张华也看到,这个院子的大小和刚才那个差不多,但是这个院子却是空无一物,大爷身后的墙上靠着一个扫帚,不过那样子更像一个耙子。“大爷,我是扶贫的,您一个人住啊?”说着就向他走去。

大爷在门口靠着墙蹲下来,“就我一个。”左手直直的伸着,右手搭在左手的肩膀,不知道揉捏着什么。

走到身前,张华也蹲了下来,他希望给这位大爷,一种平等的感觉。“您的家人呢?”

“死的死,跑的跑。”看得出大爷不愿意谈这些,但是怪只怪张华事前没有做好调查。这位大爷,年轻的时候和媳妇出去打工,后来媳妇跟人跑了。回来一个人把孩子拉扯大,没过多久,爹妈也不在了。好不容易熬到儿子结婚,欠了一屁股债,结果儿媳妇难产死了。从此他再也没见过他的儿子。而家里但凡能用得上的东西,都让债主们搬走了。没还的债,连债主都舍不得再讨了。

张华透过门看里面,真的是什么都没有,怪不得这位大爷也不请他进屋。墙壁上,隐约看到几个字,“我爱爸爸,我想妈妈”。张华看得出来,那是把木柴烧黑后,在墙上涂鸦出来的。不知为何,对着这样一个男人,张华似乎能够说出那个任务:“大爷,现在县里有这么一个计划,想租用你的房子,然后给您另寻个住处。这样您也能有点收入,过得好一点。”

大爷却不为所动,透过一个空荡荡的院子,穿过一道门,看着外面的一片地,“不用了。”

张华不忍心把话说得太直,因为他知道,他今天过来,只是“先礼”,“后兵”随时整装出发,根本由不得他反抗,何况,按照郑总向村长提供的说法,再加上村长通过大喇叭向村民的润色,“大家”都盼着这一天早日到来。所以个别的绊脚石,必须服从组织的安排!何况,又不是不管他。

而且张华后来也得知,之所以选中这两户,除了因为地理位置不错,也是因为这两户人家。孤苦无依,做起工作,不论软硬,都利于实施。“大爷,您要是有什么困难,您就提,我们会试着帮你解决。有什么需要,您尽管说,矿上会尽量满足你。”

大爷依然像一块木头,无动于衷。张华在卫县的大街上,经常见到一些老人铺一张报纸,天气好的时候一坐就是一天,县里的小混混都说这是“等死队”。可大爷与那些“等死队“最大的区别不在年龄,而是那眼神,直直的看着远方,像是在找什么。

张华的工作毕竟只是过来了解一下情况,就算没有进展,也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按照村长的说法,无所谓。但是张华在刚才那一户,就像是被真正的贫困解除了武装,如果自己什么也不做,定然会于心不忍。“大爷,有啥您就说,没关系的。”其实张华也知道,说出来也可能没用。但是,他觉得,说出来,可能就会痛快些,最起码,他自己,能痛快些。

“随便吧。”大爷说完这三个字,把头埋进了臂弯里。

如果有什么具体的要求,甚至遇到什么激烈的反抗,张华都是心里有准备的。如果说能够满意的接受村里开出的条件,张华也是能够理解的。但这位大爷,明显是不愿意服从安排,但是嘴上却接受了安排,这让张华的心在矛盾中扭成了麻花。

张华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匆匆留下一句“先走了大爷,您多保重啊”,在门口拿起水桶,回头看了一眼,大爷的头,还留在臂弯里,就像睡着了一样。

下午,张华回到了矿上,把他了解到的情况向郑总作了汇报,同时也汇报了村长的一些想法。郑总只是一个劲儿的夸他做的不错,别的什么也没说,就让他回自己的办公室。

张华在回办公室的路上意外碰到了财务科路科长,说起了那个什么“扶贫成果村”计划。路科长见楼道里没什么人,便和张华攀谈起来:“你以为这个计划真的能扶贫?都是走形式。连个路都修不好,谁去你那吃什么农家宴,都是扯淡。还不是矿上的领导巴结县里的领导想出来的歪招。倒是搞个‘艰苦朴素再教育’还行。”

张华知道这个“再教育”,每年都有类似的活动,是党委组织的,去年是到红色根据地武乡举行的,行程其实很简单,到八路军纪念馆听导游介绍一番,买了些纪念品,晚上看了一场实景剧,就回来了。与其说是接受教育,倒不如说是“旅游”来的贴切。

路科长接着说:“赶上今年‘七一’的时候,把单位这帮领导啊,党员啊,开两辆大车,都拉过去。让他们好好接受一下改造,吃点土饭土菜,睡睡土炕。都是一肚子油水,给他们刮刮也好。完了走之前再给老百姓一人捐点,多好。反正说不定最后都报了公家帐了。”

张华觉得,路科长的牢骚,其实很中肯,这里面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啊,反正现在不是流行吃野菜吗,那个村子我知道,绝对原生态,路科长,你去不去。过两天我去的时候带上你,反正一半天就回来了。”

路科长不好意思的笑起来:“我可不去那破地方,吃野菜我在家也能吃上,坐车还怕把我晃悠散架了。”

张华和路科长简单的寒暄两句后,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一个人安静下来之后,却更加的烦扰,他脑海中一直飘荡着那两个院子。他还记得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一个哥们儿,申请贫困补助,说自己家里兄妹两人,为了自己能上大学,妹妹早早辍学在家务农,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后来在工地上不慎受伤摔断了腿,家里变得更加拮据。母亲是个文盲,只知道种地,连帐都算不清楚。当时把张华感动的,都想把自己的生活费分一半给他。

后来贫困补助到手之后,那哥们儿转手就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彻底把整个宿舍的人都激怒了。这才知道,他爸确实有残疾,不过那腿,是欠赌债被人打的;他妹妹确实没有再上学,但也不是为了他,而是无心念书早早嫁了人;至于他母亲,也确实是个文盲,也是只知道种地,但是他家,有十几亩地,都是租出去的,自己不种。而他那份证明自己贫困的文件,更简单了,村支书就是他二大爷。

张华在心中想,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贫困还不为人所知,又有多少人是打着贫困的旗号在招摇撞骗。本来郑总安排他去扶贫,他内心虽然也曾抱怨苦和累,但是想到能够真正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他就会觉得开心。可是今天的见闻,彻底废除了他之前建立起来的信念。原来真正的贫困,他一直都没有看到;他之前的一些努力和付出,也没有惠及到他们。更可恶的是,要不是这次的计划,村长也未必会向他提起。最可恶的是,当涉及到利益的时候,他们,居然成了“赶死队”。

张华拨通了康宝的电话:“喂,宝宝,在家呢吧?把我那些不穿的过冬的衣服都给我收拾出来,你不要的也一并给我,我拿上去看望贫困老人。”

张华想起回来之前向村长了解到的情况,现在这两户人家,就靠着其他各家,轮流每天给他们送一口吃的,万一谁家要是忘了,他们就得饿着。难听点说,真不知道哪天,人就不在了。而且,就算人不在了,还得等送饭的过去,才能发现。张华的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尤其看着自己身边的这群领导,天天歌舞升平、纸醉金迷,俨然忘记就在身边,还有那么多可怜的人需要照顾,甚至有些干部一个月的开销能够撑起这个村半年的收入。天哪!真的不敢想,不能想。

张华突然走出办公室,决定去超市,给老人们买点吃的。心想着,他们都年纪大了,也许连肉都咬不烂了。那就买点小汤圆好了,吹凉了,吞下肚,也是可以的。

这天晚上,张华拿着一大袋子元宵回到家,着实把家里人吓了一跳。更是把本来就拥挤的冰箱,塞得满满当当。

而当他要稳稳睡一觉的时候,接到了郑总的电话:“立刻到市医院去一趟!”怎么回事儿?又有工伤要处理?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