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璧君,原籍广东省新会。汪精卫夫人,曾经担任汪伪南京政府监察委员,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汉奸之一。
1891年11月5日,陈璧君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乔治市的陈姓华商家。其父陈耕基,原籍广东新会,与梁启超同乡;其母卫月朗,原籍广东番禺。
陈耕基在年轻时,携妻闯荡南洋,终于成为了当地富有的橡胶商和体面的绅士。
陈璧君生长在优越的家庭环境里,接受的中英文教育都很完备,但是和一般长相普通的女孩子相同的是她没有任何的文艺爱好。
“绝对清洁,但不齐整。爱好天然,不事装饰,除去爽身粉外,一生未涂过脂粉。不会唱歌,不会跳舞,好听优美的音乐,但是不懂。好看新、旧、中、外的画,但自己一条直线都画不出来。”------这就是陈璧君的自我描述。
参加同盟会
陈璧君15岁时在当地华侨小学毕业,随后进入当地的璧如女校读书。
陈璧君从小对政治十分关心,还在华侨小学读书时,就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受到了不少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
陈璧君进入璧如女校的这一年,孙中山由日本来到马来西亚槟城,在槟城建立了同盟会分会。当时陈璧君积极参加同盟会的各种活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爱国热情。
当时同盟会分会在马来西亚刚刚成立,非常需要吸收新的成员,几个老会员见陈璧君热情高,活动能力也很强,便极力将她发展为会员。-----于是,陈璧君遂成为了同盟会马来西亚分会中最年轻的会员。
同盟会所有活动都是秘密的,陈璧君不敢将她加入同盟会的事告诉父母。后来,她母亲见她成天与一些成年人在一起忙忙碌碌,学习成绩也下降了,便产生了疑心。经再三询问,陈璧君便将她参加同盟会的事情告诉了母亲。
陈璧君的母亲卫月朗是广东番禺人,虽然早年为了谋生远走南洋,但是她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女性。
知道情况后,卫月朗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女儿,她认为女儿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对她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女儿愿意加入同盟会,就放心让她去做吧。
陈璧君的父亲陈耕基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对几个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除送他们进当地最好的学校读书外,还从国内请了一位国文老师教授中文。当他知道陈璧君加入同盟会的事后,十分生气,坚决反对。他说:“一个女孩子,不好好读书,成天和一些男人们在外边东奔西跑,像什么话?”
为此,卫月朗与丈夫发生了争执。她说:“我们对同盟会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怎么能随便责怪女儿呢。孙中山先生就在槟城,我们可以当面问问孙先生,听听他的意见再作决断也不迟呀。”
于是,卫月朗带着陈璧君面见了孙中山。
当时,孙中山热情接待了陈璧君母女俩。
他向卫月朗介绍了同盟会在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开展活动的情况,向她讲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他说:“夫人,为什么我们泱泱中国,屡屡遭受外国列强欺负;为什么我们中华民族如此灾难深重,那么多人背井离乡来南洋谋生﹖就是因为满清政府黑暗、腐败、愚昧,贪官污吏上下勾结,欺压百姓,鱼肉人民。如果再不起来造反,我们的国家就会灭亡,我们的民族就会遭灭顶之灾。眼下,我们要发动大众,团结起来,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实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祖国强大了,民族兴旺了,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侨,才能挺直腰板,扬眉吐气呀?”
一番话说得卫月朗连连点头。
没过多久,卫月朗不顾丈夫的反对,也加入了同盟会。母女二人一同加入同盟会,这在当时极为少见,一时被传为佳话。
1910年元旦,北京琉璃厂马神庙胡同内,“守真照相馆”在一阵“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开张了。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跑前跑后,张罗着照相馆的生意。
照相在当时来说,是件非常新鲜的事儿,北京城内总共也没有几家照相馆。可是守真照相馆开业后,生意并不是很好,来照相的人不多。可这几个年轻人似乎并不在乎,一副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神态。
------原来,守真照相馆是革命党人设在北京的一个秘密机构。这几个年轻人,就是同盟会成员汪精卫、黄复生、罗世勋、陈璧君等人。
还在槟城璧如女校读书时,陈璧君就经常在同盟会的机关报上看到一个笔名叫“精卫”的人写的文章,如《民族的国民》、《驳革命可以瓜分说》等,这些文章写得非常好,说理透彻,文笔犀利。
陈璧君非常佩服这个笔名“精卫”的作者的洞察力,那么,这个笔名叫“精卫”的人到底是谁呢﹖陈璧君萌生了想见一见他的念头。她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了同盟会马来西亚分会会长吴世荣。当时吴世荣一口答应了她的要求。
其后的一天,吴世荣先生急匆匆地找到陈璧君,对她说:“汪精卫先生到了槟城,就住在我家,你不是想见见他吗﹖”
“是不是那个写文章的‘精卫’﹖”陈璧君问。
“正是?‘精卫’是他的笔名。”
于是,陈璧君随吴先生赶往他家。
在吴世荣家里,陈璧君见到了汪精卫。汪精卫身材高大,器宇轩昂,一表人才,浓黑的眉毛下,一双秀气的大眼睛透出明亮的光芒,那身得体的白色西服,鲜红的领带,更映衬出其不凡的气质。
当时的陈璧君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这位慕名已久的才子。没过多久,她鼓起勇气,向汪精卫写了一封求爱信。没想到却遭到了汪精卫的婉拒。
原来汪精卫考虑到自己参加革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并且时常犯险,所以短期内他并不想谈议婚事。
可陈璧君并不死心。她是一个看准了事情就一定要干到底的女子。
当听说汪精卫受孙中山之命去了日本,陈璧君也以留学为名,一路追到日本。
来到日本后,得知同盟会正为活动经费发愁,陈璧君慷慨解囊,把家里给她的钱,全部拿出来捐给了同盟会。
当时,汪精卫正在组织暗杀团,准备行刺清政要员。陈璧君听说后,坚决要求参加。开始,汪精卫不同意,看到陈璧君态度坚决,才勉强答应吸收她。
听到汪精卫同意她参加暗杀团的消息后,陈璧君非常高兴。她想,这样她就可以有很多时间与汪精卫在一起了。
陈璧君是个办事非常认真的人,她想,既然参加了暗杀团,就要干出一个样子来。于是,她四处拜师,请人教她柔道、剑术和枪法,还学习如何制作炸药。
1909年冬,汪精卫与黄复生、罗世勋等暗杀团的其他成员,从日本秘密潜回北京。他们以开照相馆为掩护,寻找行刺满清重臣摄政王的机会。
可是,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汪精卫、陈璧君等人这次在北京的活动以失败告终。他们的行踪被清政府发现。黄复生在照相馆被捕,汪精卫则在他的住地东北园被清兵抓走。
汪精卫被捕后,关在北京北郊的监狱里。陈璧君忧心如焚,四处奔波,设法营救。
一次,陈璧君买通狱卒,送给汪精卫10多枚鸡蛋。其中一枚鸡蛋藏着一封信。陈璧君在信中表达了对汪精卫的关心和无比思恋之情。汪精卫与陈璧君的性格正好相反,一个是水,一个是火。汪才思敏捷,待人温和,可办起事来瞻前顾后,缺乏魄力,柔韧有余,刚猛不足。陈璧君却是炮仗脾气,快人快语,勇决智断。
正在监狱备受煎熬的汪精卫看见这封信,精神为之一振,陈璧君在如此境遇下仍对自己一往情深,使得他非常感动。看完来信,汪精卫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咬破手指,在信纸背面写道:“信到平安”。接着又填了一阕《金缕曲》赠陈璧君。这首词充满了对陈璧君的一片爱心和思念。-----汪精卫终于答应了陈璧君的追求。
之后不久,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被迫宣布开放党禁并且释放******,汪精卫于是被释放出狱。
听说心上人已释放出狱,陈璧君欣喜万分。当得知汪精卫出狱后已从北京经由武汉到了上海,她即赶往上海与汪精卫相会。
经过这一番生死之恋,两人的感情有了进一步发展。1912年初,汪、陈二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