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大话春秋

第二百六十一章 讨好周王的办法

2017-11-18发布 2015字

就在石厚这边帮州吁打听如何坐稳王位的时候,其他大臣中也有想要投靠州吁以获得荣华富贵的。州吁现在所担忧的无非就是周王不曾给他正式册封爵位,便有大臣叫做姬寰的说道:“王上,这周王责怪您弑君多位,情有可原。若是想要使周王认可您的地位,你便得逃得周王的欢心才是。”

州吁不耐烦地说道:“你这说的不是废话吗?我当然知道应该讨好周王,可是我能怎么办?难不成直接去周王那边三跪九叩?这肯定不行嘛!人家是周王,我对他再毕恭毕敬,那也是应该的,他肯定不会卖承我这个人情。”

姬寰说道:“王上,自从平王东迁之后,周王的地位可就有些日薄西山的意思了。这些个所谓的虚礼,我看周王怕是早就受够了。我们不如来电实际行动,让周王知道我们确确实实是为他好。”

“实际行动?你究竟是什么意思?”州吁皱着眉头问道。

姬寰当下眉开眼笑地说道:“王上,臣这边已经有了一股主意,保证让周王对您另眼相看,不仅会正是册封您为卫国的侯爵,说不准还会让您来担任洛邑的上卿大人呢。”

听到这话州吁眼睛一亮,迫不及待地问道:“还有这等好事儿?你快说来我听听!”

那姬寰当下说道:“王上,那祭足前些日子前往洛邑将成周东部的麦子全都给收割完了!这事儿你听说过没有?”

“这事儿谁人不知?不是说是新王感激姬寐生这些年郑国对洛邑的礼遇和尊敬特地上次郑国的吗?”州吁问道。

“哼,王上,这话您自己相信不?”姬寰反问道。

州吁当下露出好奇的目光,问道:“我自然是不相信的。但是除了这个说法,也没什么别的解释了。难不成你知道内幕?”

姬寰笑了笑道:“微臣有个朋友在洛邑任职,前不久他曾来朝歌游玩,我们座谈了好一会儿,他跟我说,这事儿根本就不是这个情况。那祭足受姬寐生的命令前往洛邑收割小麦,新王根本就不知道。只等着麦子被收了之后,新王这才察觉到这件事情。但那个时候就已经晚了。现在洛邑百姓自己都吃不饱肚子,新王还跟申国借粮食呢?”

闻言州吁眼睛瞪得贼大,难以置信地问道:“这姬寐生胆子也太大了!可既然如此,姬寐生有错在先,周王为什么又要说是自己下令让姬寐生前往收割的呢?”

姬寰道:“王上,你有所不知,郑国现在是强国,兵力足有两万之众,各路诸侯中谁人敢与郑国争锋?而王师也不过五千之众,若是一旦惹怒了郑伯,叫郑伯杀到洛邑去,你倒是什么结果?”

“不会吧?姬寐生他还敢杀周王?”州吁自幼好兵,自己觉得自己胆子也很大。但是带兵攻打到洛邑去,实在是太过于胆大包天了,他是想都不敢想。

姬寰笑道:“王上,姬寐生都敢公然收取洛邑的麦子了,这就是根本不把这新王放在眼里。如此情况,周王他不害怕吗?”

州吁点了点头,然后突然诧异道:“可是说了这么多,跟我有什么关系?”

“王上,这不就是您的机会吗?郑伯如此胆大妄为,周王必然恨之入骨。若是我卫国联合宋国鲁国等强国,前往攻打郑国,战败郑国之后周王必然欢欣鼓舞,到时候还不亲自来册封您为侯爵?再者,洛邑方面早已经有消息说周王打算罢黜姬寐生上卿职位,到时候郑国吃了败仗,我卫国又是领头的侯爵之国,距离洛邑距离也不算是远,周王他很有可能直接册封您为上卿,让您前往洛邑听政啊!”

州吁听完这话恍然大悟,连连点了一番头之后,突然便站了起来,起身就往外走。

“王上,您这是要去哪儿?”姬寰吓了一跳,不知道州吁要干什么,赶紧跟在了州吁身后。

州吁道:“我去钦点人马,你火速派人联系宋国鲁国以及郑国周边的小国家,此计甚妙,我们说干就干!”

……

当石厚从自己父亲那边讨来主意之后,便立马来到朝歌王宫找州吁。可是他却发现州吁忙的不亦乐乎,一阵儿催促加收粮草,一阵儿又亲自道校场督促士兵演练,一会儿又组织军阵冲杀,忙的像是连轴转的磨盘。他竟然是根本没有机会跟州吁进言。

卫国与宋国也是一衣带水的国家,快马加鞭之下,使臣不过用了五六天便已经他国暮秋满是落叶的原野抵达了宋国。等着抵达宋国之后,使者很快就见到了宋公子和。在接见大臣之前,宋国的大臣听闻是卫国使者,一个个都十分的诧异,而子和也不解地问道:“卫国那边刚刚发生了弑君的大事儿,这个时候州吁派使者前来,你们说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王上,我看这州吁肯定是不怀好意。照我说,这个使臣不能接见。我宋国自古以来便是仁义之国,以礼自居。这州吁犯上作乱,是大逆不道之徒,我们直接驱逐这使臣便是。”

当然,也有反对意见,有大臣说道:“王上,万万不可。自从郑伯迁都之后,与周边国家往来密切,我们东边的齐国鲁国,身前的陈国还有周边的邾子国邢国等等国家都被郑国买哄,渐渐与我宋国断了联系。这姬寐生用意很明显,这是已经打算对我宋国开刀了呀!我们此时听该想办法笼络周边的国家,让大家拧成一股绳来对付郑伯,切不可得罪卫国这样的大国啊。”

“那你的意思是,为了对付郑国,我们宋国就可以连仁义都不讲吗?这么做,与卫国有什么区别呢?再者说我宋国从来都是中原最强的大国,对付一个小郑国,何必与其他诸侯国联手?”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那么一群读书太甚而根本不考虑现实问题,之一昧想要多得清名的大臣,宋国这样的大臣尤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