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存在着一个让共和国上下又爱又恨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必然就是澳洲了,共和国爱它的原因是,这是一个华人政权,并且人口众多(直至一九三九年澳洲人口高达八千六百万),工业化程度很高,拥有着一套成熟而又全面的工业体系,而恨澳洲的原因就是,澳洲人的野心太过强烈了,一直以来澳洲都想将共和国的影响力逐出南亚,从而独霸整个亚太地区。
1900年,元首率领大军攻克北京,清政府宣告覆灭流亡南京,企图做另一个南宋,与元首所建立起的共和国划江而治,遗憾的是,南方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投机政治家:孙忠山,依靠着数十年如一日所积累的声望,孙忠山成功进行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而取得了政权,随后其展开了多面外交,与关注远东局势的列强取得了谅解,并且成功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了与元首的缓和。
1900年共和国建立之后,英法俄日四个主要列强就开始了干涉战争,忙于反击外部势力进攻的元首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统一中国的计划,但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放弃持续了近三十多年才得以继续完成。
世纪之初的那场成功打断中国统一进程的干涉战争也被英法俄日认为是一场最为值得的战争,虽然他们在这场战争之中付出惨重的代价以及与共和国之间永远无法缓和的死敌关系,但这都是值得的,持续三十多年的分裂,让中国南北成为了近乎两个世界,一个是新兴的工业强国,一个却仍旧处于半殖民半独立的农业国家。
如果在一九零零年共和国就成功统一的话,恐怕一战的结局就会得到改写,整个世界的历史都会被改变的。
在历史的缝隙之中,曾经的满清帝国仍旧在挣扎着,虽然被逼迫退位 但在缺乏权威管控的广阔南方却仍旧留存着不少的影响力,在新成立的南方民国政府之中,满清皇室以巨额的黄金白银贵重金属在西方各国银行内的存款成功取得了南方政府实权人物总理袁世凯的投效或者应该说是合作,双方密谋发动政变将总统孙忠山废除,重新复辟皇朝。
1902年,政变发动失败,南方保皇党与国民党之间爆发了残酷的内战,最终保皇党失败,袁世凯以及满清皇室带着巨额财富裹挟这数千万人口进行了一次“下南洋”、
大量的人口流入南洋地区造成了该地区华人比例飞速上涨,袁世凯和满清皇室还是带着枪去的,这样的变化使得原本在南洋地区处于弱势的华人群体迅速变得强势起来了,并且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溃散于南洋地区的封建官僚、旧式军队他们本的本质都是陈旧腐朽的,但唯一值得称赞的就是他们从来都不甘于人下,野心勃勃就是他们的写照,试问在国内都敢搏一搏想要争个王侯将相的他们,出了国外见识到了西方列强在南洋地区堪称拙劣的殖民统治以及重重矛盾,怎么能够不生出取而代之的野心了。
对于这种变化,缺乏统一领导的南洋本土华人也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了,他们从不缺钱,缺的只是野心和步枪而已,而这两样正好则是袁世凯和满清皇室所拥有的。
自一九零五年之后,列强们发现原本老实懦弱的南洋华人在一夜之间变得野心勃勃起来了,但此殖民地的局势已经无法挽救了,数千万的华人都开始变得躁动,变得活跃,来自国内本土的剧烈变化让他们茫然,但随着一众强权人物的来到使他们变得又开始目标明确起来了。
袁世凯和满清皇室动用起了自己精湛无比的阴谋,这些阴谋或许在国内是无用的,但对于基层掌控脆弱的西方殖民地来说却是致命的,大量的土著在他们双方的煽动之下开始暴乱,殖民者们措手不及,到处扑火,而华人势力则开始悄然崛起,直到1904年,整个南亚地区已经全部失控,尤其是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崛起了一个被称为南清帝国的封建帝制国家。
荷兰人无力的向英法求助,但英法已经是泥菩萨过江了,他们只能够凭借着军舰控制己方殖民地的沿海重要港口,至于更深的内陆,则已经是土著游击队和华人武装政权的天下了。
共和国也抱着给自己敌人添乱的想法,频频插手南洋局势,全力支持华人政权的独立诉求,并且派出大量的人员物资援助。
直到1905年,南洋地区彻底失控,并且引起了更多的恶化,印度、缅甸、中东、非洲,这些被殖民的地区在看到了南洋地区夺取自由的先例之后也开始了自己追求独立的进程,英法焦头烂额之下只能无奈放弃了对南亚地区殖民地的镇压,收缩力量巩固已有的殖民地。
成功复辟之后的南清帝国再次上演了古代,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老戏码,南清帝国出现了反帝制的政治势力,其背后支持着却是野心勃勃谋求这篡夺帝位的袁世凯,一位内心顽固的帝制支持者却支持着反帝制的政治势力,这着实是一种讽刺。
满清皇室虽然虚弱,但瘦死的骆驼还是有点肉的,双方龙争虎斗之时,一位被记载于世界史册的政治人物登台了,那就是李默,这个原本出身于江南官宦世家的年轻子弟,虽然出身于封建但却极为反感封建独裁,尤其是腐朽的帝制,他默默的取得了袁世凯的信任,并且成功掌握了这股存在于南清帝国的反帝制政治势力。
共和国也察觉到了这股存在于死对头内部的反对势力,于是乎元首下令对李默进行扶持。
到了最后这股政治势力发展了几乎帝国政府可以平等的实力了,袁世凯和满清皇室才停止了内讧,他们都是想要抢锅里的肉而已,而不想要把锅给掀掉,最后双方达成了妥协,满清可以继续保持皇室地位,但却要将实权交予袁世凯,由袁世凯担任摄政王掌控政府实际权力。
达成妥协的官方政府,凭借着大义和正统政权获得了那些厌倦内战争斗民众的支持,成功的将反对实力逐出了南清帝国,而被逐出的南清帝国的反对势力也分裂了,一个进入了苏门答腊建立起了南清帝国的老对手,南岸共和国,而另一支势力则在李默的带领之下进入了澳大利亚,最终在共和国的支持下建立起了除共和国本土之外最大的一个华人政权:澳洲共和国。
堪称政治天才的李默在多方夹缝之中成功建立起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并且依靠着自己的政治手段和对时局的完美掌控,成功统一了澳洲大陆,在一战之际建立起了全面的工业体系和政府权威,一战结束后不久,年仅45岁的李默积劳成疾因病去世,死后李默被澳洲民众赋予了“国父”的崇高称号。
不过李默执政时期给后来的历届政府起了一个很不好的开头,那就是抛开共和国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霸权和独立的大国地位,这一思想也被继任者澳洲第二任总统汪甫开继承。
汪甫开时期的澳洲已经拥有了被世界承认的独立地位,但却还是缺乏被其他大国的承认以及尊重,尤其是本土共和国的尊重,元首一直都将澳洲认为是自己的小弟,这使得澳洲在共和国面前一直都保持着一个藩属国的地位。
但沉稳的汪甫开并不急于去挑战共和国威严,而是凭借着蜜月期积极的从共和国引进各类工业设备、教育体系、物资军备充实着澳洲,一直到一九三三年汪甫开离任,将总统之位交给继任者第三任总统秦泽之时,澳洲已经是一个彻底的工业化国家了,除去许多严重依赖工业底蕴的高精尖工业品之外,澳洲已经能够生产几乎所有的工业制品,并且澳洲的经济也飞速增长着成为了南亚地区经济第一大国,在世界上都可以排进前十。
澳洲进入了秦泽时期之后,原本被压抑的野心就开始显现了,秦泽上台之后就抛弃了之前澳洲政府所奉行的保守外交政策,开始对外积极的发挥着本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南亚家门口这一片地区,与共和国争夺亚太地区掌控权的野心暴漏无疑。
双方在亚太地区的分歧让中澳两国持续二十多年的蜜月期消失了,而新生国家积极挑战旧有霸主的行为,得到了一大批西方民主国家的积极支持,尤其是英法美等国,对这样的变化惊喜不已,原本他们都还担心中澳两国会穿一条裤子,在下一场大战之中共进退,但双方的分裂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
失去了共和国好感的澳洲却意外得到了西方的支持,这种支持几乎是全方位的,于是乎信心膨胀的澳洲与共和国开始长达十余年的亚太争夺战,双方明争暗夺,用尽了除去宣战之外的一切的外交军事手段争夺着对亚太地区华人政权国家的控制。
这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之中形成了一种怪异的东西奇观,共和国竭力扶持着德国在欧洲对抗英法美,而英法美转手就全力支持澳洲在亚太地区与共和国龙争虎斗。
矛盾之中的澳洲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直到二战爆发,澳洲共和国已经成为了幅员千里、人口近亿、经济总量上千亿澳元的国家(1澳元≈1.5华元),这个国家最后所缺乏仅仅只是一个被承认的大国地位了。
大国地位,这也正是目前澳洲现任总统秦泽所竭力想要得到的,李默打下基础、汪甫开巩固基础,而李默的历史使命就是获得最后的大国地位!
为此,李默不顾民众反感积极的对英法美展开外交、经济、军事上的交流合作,对亲近西方的邻国新西兰施行宽容的外交政策,废除了前两任总统对新西兰的压制策略,此举获得了西方的极大好感,并且使得西方更加加大了对澳洲的支持。
共和国对此鞭长莫及,只能够依靠着地缘优势和军备上的特长,向澳洲出口大量其本国无法生产的装备以及技术,比如航母、新式战斗机、重型坦克等等,依靠着这些东西澳洲才得以没有和共和国走向彻底的决裂。
而战争爆发之后,疲于战争无法继续支持的澳洲的西方立刻就像一块破抹布一般扔到了一边,澳洲开始重新从亲西方恢复为中立态度,大肆向交战的双方出口钢铁、食品、武器、被服、甚至是军舰,只要有钱什么都敢卖,而且只有你买的越多,我才会对你更有好感。
这样变化让整个世界感到诧异,甚至感觉澳洲重新恢复到了李默时代,甚至还有人认真揣测秦泽的真名其实叫李泽,是李默的私生子。
英法美等盟国阵营还好说,本来就需要大量进口物资来支撑战争和各个焦灼的战场,甚至从澳洲进口,对诸如北非、中东、印度等战场还方便的多,买谁的不是买呢?用钱能够解决的事情能算事儿吗?不过澳洲的口味还是有点挑剔,黄金、白银、艺术品、高精尖技术甚至是殖民地都收,唯独不接受大规模的外币交易,这让盟国阵营很是烦恼,但也只是烦恼而已,只要你澳洲别投进泛亚的怀抱对我宣战,什么都是可以商量的。
但更加烦恼的还是共和国,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堪称世界之最,什么都能造,而且还量管够,最后却还是不得不捏着鼻子从澳洲进口大量的物资,权当是买份保险吧。
战争爆发一年不到,澳洲人就发了大财,全世界都在咬牙打仗、战备、扩军,而澳洲人则悠闲的做着生意,赚取着整个世界的财富,独特的地缘优势和不弱的海陆空三军让澳洲人几乎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