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 大唐梁王

第五十七章 李恪的表演

2017-07-27发布 2011字

李恪的对策让李世民大感欣慰,因为总体来说李恪的对策确实可行,除了大开捐纳之门让一些清流酸士大为诟病以外,其他的可都是济世之法。尤其是有哪些豪门世家分别在自己的赈灾区里赈济灾民就是一个绝妙的点子,比朝廷直接拍官员设粥厂可强多了。要知道这些豪门大户速来就有屯粮的习惯,况且各家的赈灾区里饥民的状况瞒不住人,这些平日里为富不仁的勋贵老爷们就是为了世家的体面也不敢公然苛待饥民。李恪募兵将强壮的饥民从长安地区派到吐蕃前线,不仅能有效震慑吐蕃,更防止了京畿地区出现动乱。

李世民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封赏了李恪,然后就让李恪会同长孙无忌三人全权负责划定赈灾区和分配权贵赈济的事情,还让李承乾负责在流民中募兵的事情,接下来就是一场大戏开罗。

首先是李恪在给大家分配赈灾区的事情上整了李佑兄弟一把,李恪制定分配方案,各个世家别管情愿不情愿,都装出争先恐后地请求分配给自家赈灾区,李恪倒也有才能,按照各个权贵的皇帝赏赐的封地的远近划定各家的赈灾区,再按照赈灾区面积的大小分配灾民。要说这倒是可行,很快梁王府就被分配了挨着蓝云县的青云县作为李景负责的赈济区。要知道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总共只有二十几个县,而赈济区就有几十个,而且挨着蓝云县的那个青云县是个有名的穷县,人口比其他县要少一半,也就是说梁王府承担的赈灾支出要比其他世家多出几倍。可是李景不敢去找李恪理论,人家可是事先在朝堂上说了,要皇族带头,李景无论如何也不敢在这个时候计较自己的钱粮而到朝堂上找晦气,李景只好先咽下了这口气。

最倒霉的是李佑,齐王府分配到的赈济区和梁王府的赈济区不远,要说李佑的赈济区面积还真的不比其他人家的大,但是缺德的李恪却将齐王府的赈济区放在了灾民流向京畿地区的要道上,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灾民在被分配到各个赈济区之前会在李佑的赈济区上停留。李佑还好说,他的那个极品王妃当即就要去找李恪拼命,最后还是让韦龙给劝住了。

接下来出彩的是李承乾,在东宫属官的努力下,几天只见就在流民中募集了四万壮丁,李承乾当即请旨,将这四万大军即可发往西域,全部补充到苏定方的右武卫麾下,并且举荐罪臣唐杰和程彪任行军司马军前效力,李世民当即全部准奏。

京畿的赈灾事务在李恪和长孙无忌的努力下,一开始一切顺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灾民越聚越多,而长安城中的大户虽然屯粮,但是这些大家族讲得是狡兔三窟,也是由于京畿地区土地难买的原因,所以各大家族的很多地产都分布在全国各地,而此时此刻谁家也不会蠢到将自家的粮食在此时运往长安。更重要的是冬天就快到了,所以最近李恪忙得是焦头烂额,毕竟这个赈灾的点子是他提出来的,为此各大世家背地里早就把他给骂化了,李恪为了重新得到李世民的重视,自己付出了这么多,无论如何都不能失败。

各家各户都在这场大灾中倒了霉,上百万饥民聚集到京畿地区,谁家的日子能好过。只有梁王府在这场灾荒中因祸得福,原来梁王府的是一个工坊都在缺人,而土豆在夏秋两季都能种植,梁王府管理的蓝云县十几万亩土地和后来从各大世家那里拿到时十万亩地都在缺人,可是梁王府可不敢一下子在长安周围买上个上万奴隶做事,所以这次李恪缺德,特意将不到一百万的灾民中的十万余人,暗中使坏让他们全都流向了梁王府的赈济区,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长大的李景照单全收,在自己的赈济区中推行以工代赈政策,实行列宁的不劳动者不得食,利用在民中的几万名廉价劳动力,迅速完成了土豆的扩大种植和十几个工坊的扩建,最重要的是在一万多名壮丁的努力下,历经筹划已久的打造兵器的锻造工坊提前建成了,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在保密的前提下运动成功的。最重要的是荒年并没有耽误李景发财,因为各大豪门虽然自家都有了蔬菜大棚,但是风靡长安的土豆却只有梁王府的庄子上有。李景知道这帮权贵都在逼着装穷,随意财进源的掌柜王丰相处了注意,今年土豆没有放在店铺里卖,而是派店里的伙计私下里挨家挨户地送到各个权贵和富户的府上,还把李景做的土豆菜谱一并送了过去。这帮家伙可不会因为外面的灾民而委屈了自己的嘴,所以见自家买土豆不为人知,所以就敞开了吃,当然了,财进源还担心这些人家短了他的菜钱吗?要说这灾年里豪门里粮食紧,钱可不紧,几百万贯钱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就进了李景的腰包

第一场雪终于降下来了,李恪终于顶不住了,程家和几个权贵的赈济区里已经出现饿死人的事情了,李世民只好重新召集大臣商议新的对策,这回李恪在朝堂上低下了头,李承乾也不出声。其实李恪的赈灾办法是完全正确的,以唐朝百姓这些年的储粮应付这样的天灾三、四年都是不成问题的,接下来怎么让百姓过冬其实李恪和李承乾都想到了办法,只要让各大世家将外地的屯粮运往京畿地区就全解决了,可是李恪此次赈灾完全是为了讨李世民的欢心,这几个月来自己已经让李世民看到了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这已经足够了,如果自己在帮着李世民去打各豪门的注意,还不让那帮子瘟神给吃了,自己登上皇位还有什么指望,而李承乾和其他皇子、权贵的心思大致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