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评论

悬念有多种

这一章里总算把前面章节中留下的一个悬念给解了。也即晓斌问杨场长的那个问题:你怎么就知道我会吹笛子呢?当然这个悬念对于读者自然不是悬念,但对小说中的人物却是个悬念啊!就像我们看谍战片,有时为剧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因判断不清而着急,有时我们作为观众看得一清二楚,可又为剧中男女主角蒙在鼓里而干着急,这都是剧作者有意安排设计的。小说也好,剧本也好,总是通过设计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来抓住读者或观众。我是初次尝试写小说,经验不足,很多东西都是摸索着去做。这一章末尾部分老邢的话里有明显的暗示,这等于是留下一个悬念,而晓斌又即将会迎接一个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呢?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碎月如粥》

表现佳也即‘抱得美人归’啊!

晓斌在晓琪家的表现总的来说可算上佳,也正因此,晓琪她妈在饭桌上若有似无地两次暗示:年轻人有事业追求应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心里只想着工作,忘了其他啊。她甚至连‘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经典语句都甩出来了,所以日后若有人说晓琪她妈见识浅,晓斌准跟他急!依晓琪她妈的意思,晓斌大可不必等挂职完了再考虑结婚,完全可以齐头并进嘛!对于晓琪妈的这种近乎直白的表达,晓琪爷爷和父亲,包括晓琪本人均无反对意见,既无反对,那就是一致同意喏!所以,果不出毛大年所料,晓斌的婚期很快也就定在当年的金秋时节。至于调晓琪到哈尔滨工作之类的事,那都是小事,统统可以缓缓再说,结婚才是第一位的!晓斌心中的那个激动与兴奋哟,简直是‘壮志与豪情并腾,情天更耀宦海色。’

《碎月如粥》

一不留神当了官

记得前面章节里曾提到过,中国20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中一直有推崇‘官本位’的风气。古代‘科举制’那就是一套选拔官员的制度,不论你中了举人还是中了状元,那都意味着你已进入仕途,一定品级的‘官帽子’都会相应而至,否则怎会有‘读书做官论’的提法?过去的就不多说了,说说当代吧。文革结束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可干部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的问题却日显突出,以至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鉴于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邓公便提出干部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在提拔使用上要‘制度化’的‘干部四化’要求,甚至将提拔年轻干部称之为‘对体制的革命’。邓公说:“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晓斌才有了‘一不留神进入了第三梯队,居然还混了个七品乌纱戴到头上’这是晓斌做梦没想到的。这对于尚未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晓斌来说可是个极大的挑战哦!

《碎月如粥》

调动之痛

本章当中的一个主要情节便是有关小梅的工作调动。说起那年头的调动,那真是一个字‘痛’啊!不光‘肉痛’,更多的是‘心痛’。没经历过的人当然不知其中的‘苦味’,经历过的人碰到久‘调’不‘动’,那真是连‘上吊’的心都有啊!一般说来,搞调动的人至少要经历两关,即现单位同意放人,以及你要去的单位同意接收,前提是这两边单位都是有独立人事权的单位,如果没有独立的人事权,那可就不止两关喏,三关、四关都很难说。‘关’越多,麻烦越多。小说中说的还是晓东小梅傻乎乎地不知道请客送礼才一再受阻,而现实比这残酷得多,也丑陋得多。‘求’那是陪尽笑脸,说尽好话,连哭带求,甚至叩头作揖都有;‘礼’是方方面面都要送,且一送再送,借债也要送。可问题是受了这么多屈辱,付出这么多代价,你就一定能‘调而成之’?未必哦!或者说,即便你最后终于调成了,你还能笑得出来?你还会有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最后声明一句,以上调动之痛仅对没权、没钱,又运气特差之人而言。凡想调就调,搞调动就跟逛商场一样随便的均不在此列。

《碎月如粥》

磨合中的调整

如果说晓斌从大学毕业到申请支边是一次冲动下的磨合尝试,那么此次从农场调到出版社,或者说从学非所用到学有所用,便是一次很好的磨合中的调整。人总是希望通过不断地磨合,以及不断地调整来使自己不断适应环境,或者说适应社会的需要,当然,这一整个过程也就是努力让自己的社会存在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晓斌无疑实现了一次人生升级,或者说让自己的社会存在得到了一次优化,这其中有他个人努力的因素,却也不排除外在给予种种关心、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借用哲学上的辩证法则,便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而外因则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试想,晓斌若没有先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搞些科技翻译,他纵然有天大的才能,别人又何以知道呢?如果别人压根都不知道毛晓斌何许人也,那又怎能把他从农场调到出版社呢?

《碎月如粥》

磨练 磨合

大凡从学生时代迈入现实社会,很多人都有人生经历一次重大转折的感觉。因为学生是单纯的,而学校又是一个封闭的小社会,学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往往会得到各种宽宥,以及各方面的照顾,即便大学生也是如此,仿佛他们都尚未长大成人。然而,这种待遇通常会随着学生身份的消失而消失。他们会发现自己陡然被推入一个复杂、严酷,而又无助的竞技场中,他们不得不参加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博弈。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也只是竞技场的大小不同,或者竞争残酷程度的不同。人们常把这一阶段笼统称之为磨练过程,等你多少适应了你的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那么,恭喜你,你的初级阶段,磨合成功!注意,这只是初级阶段!眼下,晓斌就处在这一阶段,磨合成功与否尚不敢定论。

《碎月如粥》

重要更正

对不起,文中有一错谬,也即,英子对晓斌的称呼应该是‘晓斌叔’,而非‘晓斌哥’,否则辈分乱了,特此更正!因文稿上传网页之后便无法修改,故只好在此更正了,敬请谅解。

《碎月如粥》

好坎坷的一段路啊

写完了本章,笔者似有松口气的感觉。北国的春天即将来临,那是否预兆着晓斌和晓琪的爱情春天也即将来临呢?应该会吧?毕竟两人都在‘心灵点拨师’的点拨下分别有了幡然觉醒的表现,而且晓斌又迈出了打破‘僵持’的重要一步,这后面的故事即便不是激进而又奔放的‘快三步’,那至少也该是平稳柔和的‘中三’节奏吧?!情节究竟会怎样发展,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碎月如粥》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本章讲的是斌、琪之争,他们到底争什么?很多人并不一定十分清楚。尤其本章一开篇便把晓琪的观点分析推到读者面前,乍一看晓琪处处占理,而晓斌却似乎这也‘理短’,那也‘理亏’,且百口莫辩,真是这样吗?接着往下看,人们才发现晓斌其实也有占理之处,而且占的是‘大理’,就此一‘理’便能敌过晓琪的无数‘小理’。现实生活中,不管人们是否打心底里都认同这个‘大理’,但无可否认,无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具体的个人,只有尊崇‘大理’才能做到国兴、家旺、人和。当下中国正大力推崇‘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之说,这也就是提倡讲‘大理’,莫偏执于‘小理’。一个社会,若人人热衷于钻持‘小理’,那这个社会迟早会钻进‘死胡同’里,所谓‘民族复兴’‘中国梦’想都别想!

《碎月如粥》

技多不压身

这一章里埋有好几个悬念,后面会慢慢为大家一一揭开。本章里,笔者是以较多的笔墨直接或间接描述了晓斌的心路历程,如此着笔看似拖沓,但又不可或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小说中的人物更显真实丰满,同时也为下一步展开做些铺垫。本章要说出彩之点应该还是在最后部分:晓斌万没想到自己初到北大荒,他的新生活竟然是凭借一根笛子给‘吹’出来的。为此,他得感谢谁呢?追根溯源,他得感谢老爸,因为最早劝他们兄弟俩培养兴趣爱好的就是老爸啊!记得老爸还曾说过:‘技多不压身’这句话。事实证明,此乃真理也!

《碎月如粥》
返回首页>返回
2 / 18